在那远离四九城的农场里,贾张氏的日子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初来乍到之时,艰苦的环境与繁重的劳动,几乎要将她击垮。
但时间是最好的磨合剂,度过了开始那段艰难无比的时光之后,她竟渐渐适应了每天规律的劳动生活。
身上的肥膘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被慢慢消耗光,原本富态臃肿的身形变得消瘦了许多。
不仅如此,贾张氏还在劳动之余,重拾了做鞋的手艺。
每天下工后,她总会挤出时间摆弄针线,全身心投入到做鞋当中。
她做鞋的手艺精湛,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她的专注与用心,做出来的鞋子穿起来特别舒服。
这一优点,让农场里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管事的,都对她做的鞋子非常喜欢。
管事的特意给她们调换了轻松一些的工作。
在农场劳动改造快两年的时间里,贾张氏心中最割舍不下的,便是远在四九城的孙子孙女。
好在秦淮茹是个孝顺的儿媳妇,偶尔会写信过来,给她讲讲家里的情况。
李文秀手里拿着一封信,匆匆走进屋来,喊道:“婶子,有你的信。”
贾张氏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手上的动作也停了下来,急切地说道:“我儿媳妇又写信过来啦?你快给婶子念念。”
在这农场的日子里,贾张氏每次收到信,都多亏李文秀帮忙。
一来她不识字,二来李文秀总是热心地帮她取信,而后还会逐字逐句地念给她听。
只见李文秀轻轻拆开手中的信封,小心翼翼地打开信纸,清了清嗓子,开始给贾张氏念信里的内容。
信中详细地讲述着家里最近的生活。
李文秀念道:“小当上次考试考了满分呢。”
贾张氏听到这儿,脸上立刻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嘴里嘟囔着:“我那乖孙女,就是争气!”
李文秀接着念:“槐花现在每天都会帮忙做家务,特别懂事。”
贾张氏不住地点头,仿佛能看到小孙女懂事干活的模样。
“家里一切都好,您不用惦念,只管好好改造。”
听到这儿,贾张氏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正说着,李文秀发现信里还夹了5块钱,她赶忙说:“婶子,这里面还有5块钱呢,信上说让您买点好的补一补,注意身体,早日回家团圆。”
贾张氏愣了愣,缓缓伸出手接过那带着体温的5块钱,手指轻轻摩挲着。
在这改造的两年里,贾张氏每三个月就会收到一次秦淮茹寄过来的钱。
钱数虽不多,可她心里清楚,这明显是从一家人嘴里省下来的。
若是放在以前,三个月才给5块钱,贾张氏早就跳起来跟秦淮茹大吵大闹了。
但如今,她在农场历经磨炼,也知晓家里的艰难处境。
秦淮茹没了工作,只能靠着扫大街和糊纸盒这些活儿,起早贪黑地挣点辛苦钱,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她的眼眶渐渐红了起来,声音有些哽咽地说道:“我这个儿媳妇真好啊。”
李文秀念完信,小心翼翼地把信塞回信封里,轻手轻脚地放到贾张氏专门用来放信的盒子里。
做完这一切,她不禁微微叹了口气,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色,轻声说道:“婶子,真羡慕你还有家人惦记着。”
李文秀已经没有父母亲人了。
贾张氏紧紧抓住李文秀的手,说道:“闺女,别难过。
婶子在这儿呢,往后啊,婶子就惦记你。
你就把婶子当成自家人,有啥难处,尽管跟婶子说。”
经历了在农场的改造生活,贾张氏的心变得愈发柔软,她深知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一句贴心话、一份关怀是多么珍贵。
日子已经够苦的了,所以别人对你的好会感觉格外的甜。
……
在少管所的日子里,棒梗的心境悄然发生着变化。
最近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可算不上顺遂,因为一件极为苦恼的烦心事正紧紧缠绕着他。
这将近两年的时光里,棒梗与少管所的管教建立起了极其浓厚的感情。
这位管教出身于退伍军人,身上那股军人特有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棒梗。
管教平日里对他们要求十分严格,无论做什么事都秉持着公正正气的原则,绝不偏袒任何人。
然而,在严厉的表象之下,却藏着一颗对他们关怀备至的心。
棒梗从管教身上,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情感——那种如同父亲般的关爱与引导。
在这之前,他的生活里缺少这样坚实可靠的形象,而如今,管教已然成为他最崇拜的人,在他心中树立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
某一天,棒梗像往常一样完成劳动任务后,坐在休息区。
他那向来机灵的小脑瓜突然灵光一闪,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他渴望成为像管教一样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