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这么到了天启七年的腊月,李嵩正在忙着给内阁解释,并且汇报工作,但是袁崇焕却已经离任,回家路上顺带的到登莱地区看看,虽然自己一直在辽东作战,与登莱地区的军队配合默契,商业和装备的采购也非常多,但是自己确实没有亲自来登莱地区进行正式的考察。
这次也是希望看看,自己离任后登莱地区是否可以继续维持辽东地区对于女真人的防御,从登莱军历次与女真人的战争来看,登来军的战斗力远超于明军其装备也远超其他军队。但是无奈的就是登莱军没办法维持一支人的大规模军队,不过能维持一支3万人左右的军队,确实是登来地区的极限了。而且登莱地区还要保证辽东地区六成的装备和武器供应,
腊月二十日经过一个月的旅途,袁崇焕终于是到了兖州府,沿途袁崇焕都看到了第一队队的难民在一杆红色旗帜的带领下,200人或者500人的队伍在官道上,袁崇焕大概也估算了一下。这种队伍加起来居然有50多个,小人了,而且每50里就有一个提供热水和热粥的地方。而这些供应热水和吃饭的地方都挂着各个商行的旗帜。
花了一天多时间袁崇焕终于是到达了青州府的穆棱关,此时穆棱关外聚集起来的百姓差不多有五六千人的样子。而在这群百姓周围有简易的栅栏,将他们分别隔开成一条条的蛇行通道。而穆棱关这个属于内陆防御型关隘原本是并不大的。城墙的高度原本就两丈高一点不到三丈的样子。两座关门,一座主关门一座副关门。
但经过兴华公司的建设,穆棱关城墙高度到了三丈,墙体外面涂满了在宁远城重点防御区域同款的水泥。看得出来登莱青的水泥使用比关外还要奢侈。对此袁崇焕也是比较理解,毕竟登来青本身就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地区,人家在内陆上什么时候都可以运输。而且登莱青不同于辽东地区使用水泥只能公布或者兵部采购。想到这里袁崇焕便想起自己离任时其实关宁地区还欠着登来巡抚一批水泥的款子。
看着关外的主关门对向六车道向着兖州府延伸了不到两里,此时主关门很明显被重新修缮过。厚实的墙体不亚于宁远城的防御。而且城墙外部的防御设施也很到位,原本穆棱关可以驻扎3~500人。但是从现在城墙上来看这里驻扎了1000多人,很明显还装备了火炮。
负责维持秩序的也基本上是类似于登莱军的短衣打扮,这是很明显的事情。相比于明军那种传统的长袍加长裤,登莱军都是短衣长裤,腿部都缠上了行滕(绑腿),邀请登来军负责培训宁远地区火枪兵的时候,那些教官就讲述过这些行滕的使用,不过相比于大明普遍装备的兴腾,登莱军的行滕就比较普通了基本上都是漂染过的土黄色。而且登来军的军帽也与大明的军帽并不相同,登莱军有三款帽子,一款是简单的作训帽,类似于鸭舌帽的一种主要的功能就是遮阳,而且透气在夏季训练的时候不会出现中暑的现象。这一款就是明军最常见的头盔。最后一款就是雷锋帽了。这个在宁远的袁崇焕冬季的时候就经常会看到在军营内的登莱教官带着。
而且登莱军的军靴相比于普通士兵的布鞋也不相同,登来军的军靴是布面加左右穿插牵引的鞋带,而且鞋底都是千层底加铁钉。而且鞋子分为夏冬两款夏季鞋子鞋头包裹皮革。冬季内衬乌拉草和铁头。可以说登来巡抚对于登来军的装备其实是非常上心的。而这些显着的特征也让袁崇焕一眼就认出了这些负责维持纪律的士兵。
袁崇焕的推测没有错,这些确实是青州府的士兵。不过现在都是挂着青州府的名,实际上都是兴华公司的,不过这些士兵也是有区别的,负责穆棱关防御得是轮换的登莱军,而负责维持纪律的是兴华公司的新兵,些新兵也都是从难民中挑选组建的。
与负责登记造册的这些干部的况差不多。这些难民都是从汝宁府,开封府,襄阳府,南阳府,怀庆府,卫辉府,还有潞安府。河南府等地区随着宣传队到来的,而为了更方便的交流和工作时的亲和度,这些时不时说出亲切乡音的工作人员与负责维持纪律的士兵,也让这些跋山涉水艰难而来的难民情绪稳定。
“喝口水吧。”负责登记的员工接过来替班的同事拿过来的水杯喝了一杯热水。又在旁的火盆上烤了烤手。
“今天中午吃什么?”站起身子直了直腰的员工询问替班的同事。
“大杂烩!”同事坐在椅子上看着厚厚一叠的文件。
“又是大杂烩?”员工的语气里有些不太高兴。
“你就知足吧。外面的那些人一周能吃上一次咸鸭蛋和鱼罐头就是美味了”同事调侃到。
“嗯,确实是,我到现在还能想起那时候第一次吃鱼罐头时候的味道。后来我在这里工作之后整整吃了一年的鱼罐头。可惜我闺女海鲜过敏。不能吃海鱼的罐头。”员工从身后的衣架上拿上自己的大衣还有后世那种雷锋帽带在脑子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