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政治平衡和政治经济学

作品:万历烽火|作者:追打孟了个也|分类:历史|更新:2024-01-08 11:55:21|字数:4922字

几天后,全国军队开始如火如荼的申报士官;

民间百姓也听到了很多传说,以后当兵好像都有很丰厚的薪水了。

以前由于征兵困难,官府全年随时都在拉壮丁,搞征兵几乎都是硬性三丁抽一,搞摊派。

内阁结合军队制定的细则对全国征兵时间和条件进行了调整!

征兵时间法定为每年十月和次年的二月。

由地方衙门组织当地的青壮年接受军队的挑选!

有志青年到军队去、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这样的广告大字写在每个村的村口。

很多年满十六岁没有读书的少年都回家和自己的父母商量,以前当兵是硬拉,现在当兵要接受挑选。

时代变了,世道变了啊!

离征兵时间还有七八个月,很多少年就开始了锻炼身体,好接受军队的挑选;

甚至有退役士兵在乡里城镇办起了兵役预备班;

有的跑到私塾里去要求先生教识字、写字;

出京巡察民风的监察御史把这些全部都通过密奏的方式呈报给了万历。

万历看到民间踊跃当兵成风的时候,又是惊讶又是高兴。

王奎在军队一个小小的改革,让普通士兵有了盼头、有了晋升的希望!

以前民间畏兵如虎,早有民谣“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可是现在一下就打破这种风俗!

王直、王锡爵、江安等人简直惊叹连连,这是历朝历代不曾见过的盛况。

不久,山东临朐出了事,这个县的县丞把他两个小舅子通过关系送进了军队当兵,占了一家老百姓的名额。

这事从临朐上告到了山东布政使司,通过军队接兵官了解情况,县丞的俩小舅子身体素质,识字都优于百姓家的孩子,所以就收了他俩。

可是百姓家就是不依,这名额是他们家的!

后来这个村的百姓就开始闹了起来,布政司没办法就提交到巡抚衙门进行裁决。

百姓家也说了,只要他们家孩子能当兵,其他的不管。

临朐县怕把事情闹大了,只好让百姓家的孩子当了衙门捕快才把事情平息下来。

看了这个邸报,内阁和军委的高官们都非常高兴,这是国家兴盛的象征啊!

勇于报国已经植根于百姓心中,这是大好事。

所有臣属都向万历道喜!

君臣一扫前段时间的荫翳,对建奴用兵这事曾经在朝堂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浪。

内阁几乎没有一个辅臣反对,六部下属的中层纠结了几个御史天天给万历上书,说什么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请万历千万不可学武帝,什么开疆拓土好大喜功;

这将耗尽国库;耗尽民财……

万历考虑了很久时间,决定不用高压,而是在朝堂上举行辩论;内阁做裁判。

万历曾听王奎说过,要让每个人说话,说了自然有人去应对,道理越辩越明。

不要怕他们说话,怕的是他们不说话。

万历的政治思想也越来越成熟,手段越来越高明。

等征伐建奴胜利后,他想一步步的把很多惯例形成制度化,把不合理的绝大部分否决掉。

要想全部合理这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他深深的明白,因为全部合理了他这个皇帝就没用了……………

所以世上的律法永远都是不合理的,甚至不完整的,也不是全面的……………

合理只是相对来说的。

完全合理的话法官就会失业,诉讼就用程序对照衡量就完了,那还用法官来判决?

治国的政策也是一样,有些政策缺陷明显,反映的人多了,就轻轻的改变一下,主官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对于某些事物主管就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进行操控,让事物的发展顺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

这就是表面公平滴水不漏,实则预留可以操控的空间……………

关键是平衡,就如罪犯和警察他们永远都是对立和平衡的一个关系。

相辅相存,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力量都不可单方面坐大,一旦坐大就是一种灾难。

但是这种做法不适用于文官和军队,军队其本质就是官僚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没有军队就无所谓谈官僚,官僚系统的支撑就是军队。

一旦军队羸弱,整个官僚系统就会出现虚浮;

无论是内力或者外力对这个膨胀的气球轻轻一捅,整个系统就会崩溃,前车之鉴就是北宋。

“重文抑武,朝廷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短暂的繁荣更是加剧了倾覆的危机!

因为这时候的大宋军队被文官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的打压,变成了要钱没钱,要装备没装备,闲散得生霉都无人问的野孩子一样。

周边的金国、西夏、大辽、最后让徽钦二宗成为亡国之君!

这就是典型的君王左手把右手打狠了、打残了。

这些离奇而又新鲜的理念颠覆了万历所有的认知,代代相传的驭民之术、帝王权术、愚民之术在这些新鲜知识面前黯然失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万历烽火》,方便以后阅读万历烽火第212章 政治平衡和政治经济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万历烽火第212章 政治平衡和政治经济学并对万历烽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