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归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茗清等不及,打听道:“他们成亲后,她过得好吗?她夫君对她好不好?”
沈归舟端着茶杯回她,“她夫君对她还不错。”
她的夫君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粗中有细,两人的感情还可以。
“那还好。”茗清猜测,“那她后来应该过得还不错。”
沈归舟将茶杯放下,没有直接肯定这个说法,同她们讲起了小姐的婚后生活。
小姐的夫君是个小官,在外地任职。那里条件艰苦,不适合带家属赴任。婚后她都是生活在婆家,和婆家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她的夫君偶尔回来。
刚开始还好,过了一个月,她发现她婆母是一个和她母亲一样的人。
说得好听叫重规矩、讲礼仪,说得不好听,就是规矩多,喜欢挑刺。
某些时候,甚至可以用刻薄来形容。
在他人眼里,小姐是个温婉的人,骨子里,却和她母亲一样,高傲清冷,不合群。
时间久了,她们之间相处的也并不愉快。
她还和她母亲陷入了一种同样的境地,成婚一年都没有孩子。
她比母亲幸运的是,她夫君家里的男人,都不纳妾。
她夫君自己亦没有纳妾的想法,清楚他们聚少离多,短时间没有孩子也正常,对这个事情并不着急。
只是,他的想法不是她婆母的想法。
茗清拿着茶壶,有点替这小姐难过。
她又猜错了。
她关心道:“那她后来有孩子吗?”
“第三年的时候,他们生了一个女儿。”
又过了一年,她夫君知道她和他母亲相处的不愉快,和她商量过后,将她带去了自己任职的地方。那个女儿,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她婆母知道她生的是个女儿,又开始催他们生儿子。
她很是厌烦,自那之后,她都是跟着她夫君在外地,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会回去暂住一下。
三年后,她婆母病逝了,他们才和其他人重新住在一起。
茗清想起她母亲,“她母亲知道这些吗?”
这婆家是她母亲选的,就这个婆母来说,她母亲这个眼光好像也没有很好。她母亲若是知道这些,有没有什么想法。
“他们成亲一年后,她母亲突然病逝了。”
“啊?”
她成婚后,第一次回娘家,是回家奔丧。
回到家中后,她从照顾她母亲的嬷嬷那里得知她母亲是因近两年心中郁结不散,忧心至死。
她明白了,她母亲因为她向她父亲妥协,是这个病的病因。
嬷嬷是在告诉她,是她和她父亲害死她母亲的。
丧礼之后,她回了北方。
离开之前,嬷嬷告诉她,她母亲之前一直没有孩子,其实是他父亲故意的。
他就是不想让自己受控于她母亲的娘家,故意算计了她母亲。
那次从娘家回来后,她夫君偶尔回京述职会去看望她父亲,她却没有跟着回去过一次。
直到多年后,她的儿子和她的父亲,因利益冲突产生了很严重的矛盾,她父亲给她来了信,希望她可以劝劝她儿子,居中调和一下他们的矛盾,多为两家的以后着想。
康夫人主仆微有讶异,这什么家族,隔那么远还有这么大矛盾。
除了这件事,她父亲还在信中说了一件事。
当年,他并没有拿她的事去威胁她母亲。
她母亲之所以答应认养嫡子,是因为她养面首被他发现了。
他甚至为了她,将她母亲的事隐瞒了下来。
茗清抱着的茶壶掉在了桌上,茶壶差点碎骨。
康夫人恰好又刚刚端起茶,然后茶杯又斜了。
这一次,开口发问的是康夫人,“那她母亲的死……”
不会是她父亲的手笔!
沈归舟如之前一样,伸手将她的茶杯扶正。
“她父亲说不是。”
她父亲辩驳,她母亲郁郁而终,是被他发现之后,心虚所致。她担心自己的名声有损,也担心自己损坏家族的名声,日夜忧思,跟他们父女没有关系。
“……真得是她父亲说得这样吗?”
沈归舟微不可见地扯了一下嘴角,“话本子里没写。”
这……好吧!
她父亲这个时候和她说这个,是想用她母亲的名声,威胁她?
康夫人问出下一个问题,“那她去劝她儿子了?”
“嗯。”
茗清重新扶住茶壶,“那她儿子答应了?”
“没有。”
“……她儿子和她父亲矛盾很大?”
沈归舟将又空了的茶杯伸到她面前。
茗清即刻倒茶。
沈归舟满意地端着茶喝了一口,才道:“她父亲毒杀了她女儿的师父。”
康夫人和茗清眼睛再次瞪大了一点。
这反转……也太多了。
这个故事果然比其他话本子写得要精彩。
这不答应,好像也正常。
不过,这接下来该怎么写。
茗清小心翼翼猜测,“那她女儿知道吗?”
“知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