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周掌柜驾马车到青山村,交给阮昭一份名册。
“这是工坊新招的人,共有562人。”
西郊那边的工坊区内,百货坊占据的工坊是最多的,要招的工也不少。
五百多说实话还少了。
只可惜合格的也就这些。
何况不止百货坊在招,都尉府和其他已经提前预定坊区的商户也招。
百货坊得到的还算大头。
阮昭点点,拿过名册翻看起来。
都尉府那边也提前送了一份详细的招工名册过来。
剩下的两千难民,成功入招的共有954人,还不包括家属。
最后剩余857人没有着落,目前已经被分别送往各个村落。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青山村今日便会有几十人过来。
这些人按照名册介绍来看,基本都是老幼妇孺。
毕竟能干活的要么参兵,要么就被工坊定下。
剩下的自然都不是什么靠谱的劳力。
不过只是开垦种植,足够了。
青山村已经提前得到通知,这两日已经在东边暂时划了一片地出来。
至于房子,便只能这些人自己建。
前十天每个难民,每日都能领到一斤粮食,十天后就得用工分来换。
每个村的里正会安排计分员每日按时记录。
一天满活便可获得满工分,共10个工分。
五个工分就可以换一斤粮食。
若每日能满工分,还能多换粮食去倒卖,便也有额外进账。
总之一句话,只要有手,就不会饿死。
“百货坊的工人,你先安排到西郊宿舍那边。”
西郊坊区还有一片宿舍楼,里边超过八成都是阮昭的。
毕竟给员工安排宿舍也算是额外福利。
不过这种福利对于外地打工的比较有用,对本地用处不大。
所以很多商户并不想多浪费这份钱。
余下的两成是都尉府的。
都尉府今年的工坊也不少。
潼关城的百姓有限,还需要匀出部分种田,所以想要大量招工便只能对外招。
这也是之前他们对阮昭难民招手计划那么赞同,并且协助建设东区难民营的原因。
潼关城实在太缺人手了。
周掌柜点点头,复又问:“那他们的家属?”
“家属暂住难民营,等工坊开工后,若他们能通过一月试用,家属也可安排进宿舍区。”
阮昭规划的这片宿舍区有点类似筒子楼。
每个房间中有十张床,八个铺位。
不过这种是普通职工居住。
若能成为优秀职工的,便可换单套两室一厅的房子。
如果连续五年都被评选为优秀职工,便能获得这套房永久居住权。
当然,前提是一直作为百货坊的员工。
一旦离开,便要归还房子居住权。
周掌柜一一应下。
正说着,里正就找上门。
为了正是下乡人员的事。
周掌柜带着东西离开,阮昭请里正到堂屋内就坐。
里正直接说出情况,“郡主,刚刚都尉府送了五十名难……下乡人员过来,现在暂时也把他们安置在东边,也安排些人过去帮忙建屋,说了给八天的时建屋,八天后开始下地。”
阮昭听完他的汇报,笑道:“陈叔,这些时以后您看着安排就行,不用来同我汇报,对了,这些人身体如何,可有身体抱恙的?”
里正点头,“倒有两人,似有些咳嗽,不知是风寒还是暑热。”
阮昭点点头,“我稍后让一位大夫过去瞧瞧。”
茶庄那边有阮昭高价从封地雇来的坐诊大夫,专为茶庄那边服务。
有时候村民需要瞧病也可以上去求诊。
不过村民就不是免费的了。
这部分钱算是大夫自己的创收,所以他们也很乐意。
此时东区这边,五十位下乡人员被喊来帮忙的村民带着,正小心翼翼干活。
哪怕是几岁的孩子都埋头苦干,不敢有半丝偷懒。
这两天他们在难民营里,对外界并不了解。
东区难民营原来是采石场。
不过这个石场当初在修路完成后基本就空了 ,也不能种地,正好就用来做临时难民营。
采石场距离城区自然很远,他们又被限制出入。
所以一开始只以为潼关城的确很简陋,很荒凉。
加上这几天陆续有人被以招工的名义带走。
一些人心里就有点惶惶,担心招工是假,把人骗走卖掉是真。
毕竟哪来那么多工,需要用到这么多人。
他们这些被留下的,起初不安中还有些庆幸。
听说是要被送到村落里,更是惊喜。
只要进村,就有落户的机会,也有安身立命的机会。
只是等他们坐在板车上被一路拉来青山村后,满心的窃喜已经变成遗憾和懊恼。
因为在他们眼中,潼关城实在太热闹了。
街道上都是穿着各种看着就不便宜衣裳的行人,马车来往穿梭,街道两边都是各种摊子和铺子,到处都是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