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除了画面,还有声音,方才那一会儿,有市井嘈杂的声音,也有火车的鸣笛,到了村口,还能听到钟楼的声音,外加村下的人主人公出现。
配音开始变了:“火车来了!快!快去捡铁屑,可以卖钱。”
画面就变成了一群瘦弱,面黄肌瘦的老人,拖家带口,拿着铁石,跑到火车路过的轨道吸铁屑。
然后主角也在其中,干了一会儿,就觉得晒,自言自语的说:“这日头,达官显贵,富商豪强,拥妾纳凉,吃那美人嘴对嘴喂的葡萄,而咱们却在这里晒。
哎哟,这铁烫啊!老子的手……嘶……”
配音有点生涩,囫囵话多。不过匡润的演技不错,他自己给自己配音,绝对十拿九稳。
剧情伴随着这个展开,接着“李忠”开始被欺负,然后又惨兮兮的被抓去顶了村里老爷的兵役。
地主老才的刻画,那是一个地道,肥头大耳,美人左右,上有混账儿子,下有奸猾管家,各家一起合谋,商量着怎么坑害普通老百姓。
怎么去曲解大明皇帝的善政,让百姓不知道害他们的是地主,而是将矛头都指向皇帝。
这一幕,让内阁众人都沉默了。
电影,将会是比戏剧都更恐怖的杀招!
只要在全国范围内循环播放个几轮,整个天下人都会知道地主是坏东西,就算是好的,也会怀疑地主。
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相信对象。
除了皇帝和下属官吏,谁又能被值得信赖?
剧情被一道雷鸣惊醒,众人心神也回归了。
就看到雨夜,地主用小妾勾引先来做长工的匡润,然后把他们捉奸在床,再威吓他,通奸的话,他可以把他直接浸猪笼。不想死,就得顶了他儿子的征役名额。
然后李忠只能答应。
结果被拉去军营的时候,只能将自己李三的名儿换成老才儿子的李忠名。
剧情上,朱厚照修改了一下,让他更有戏剧性,也更符合之前的时代特征。
毕竟勾军户,是大明的老传统了。
李三变成李忠,还更有代入感。
李忠入军,又被欺负,接着剧情开始走向他遇到贵人,也就是皇帝。
皇帝下旨组建新军,本来是要让地方献勇士,但地方被吃空饷严重,哪有勇士可以献?索性就弄来了杂七杂八的主儿来糊弄小皇帝。
为了拍这段,朱厚照可是把留了一年的胡子给剃了,让自己看起来年轻气盛。
戏继续,歌也起,配乐更是此起彼伏,包括但不限于军乐、征战、礼乐、跟群臣拉扯等。
然后李忠在朱厚照的鼓励之下,开始崛起,训练有素,向往美好。
“陛下说:他一亩就收一点税,多了一定是下边欺瞒他,若是有知悉,可以写密奏上陈。军中也一样,我发现了间谍,虽然是我的结义兄弟,但……但为了大明的美好未来,我只能……”
第二天,李忠去劝结义兄弟回头是岸,但对方不听要赶走他。
接着结义兄弟被逼迫,要杀李忠。
李忠不知赴约,结果在最后,兄弟被他刀了。当然了,这是兄弟自愿的。
因为自愿,所以李忠爆发,格杀了三人,被路过的人发现,然后上报被抓。
接着进入审讯环节,这一段没有出现东厂和锦衣卫,而是军法官的审判现场,展现了一个严格,不枉不纵的剧情。
甚至这件事引起了朝堂文官的反弹,认为丘八自己领导军队不行,不然你看怎么会发生这种凶杀呢?
然后后边加上叛党贿赂文官的画面,反派给坐实咯。
最后,这件事又被皇帝截胡,他沉着分析,冷静判断,然后亲自带人乔装,调查到了结果,就把李忠放了。
但因为杀人,导致皇帝最后又不得不决定将他外放。
李忠被迫离开皇帝的亲军,前往边塞,当前线兵马。
接下来就是历练,全是李忠的剧情。
他通过努力学习,锻炼,与人为善,始终铭记皇帝的“大同理念”,纠正自己带的小队作风,敢打敢拼,坚决不同流合污,甚至在一次外族入侵过程中,主持军队的文官投降、监军太监战死、他被残兵三百推举为首领,死守边关小堡——胡川堡。
以兵书、战策、以及皇帝的教诲作为指导,发动百姓主观能动性戍守城池。
自己带着三百人不仅击败来人,还杀入敌营,将带路文官三刀六洞,祭奠死去的兄弟在天之灵。
而也是因为这件事,导致李忠被计为,斩首三级。
然后这个城池都丢了。
毕竟李忠也知道敌人会报复,所以带着城市百姓逃入关内。
于是,胡川堡一战出现了滑稽的记载。
隔壁敌人告知自己大汗,他战死了一千二百勇士,大明这边只给李忠全军计首级三个,然后还把罪责推到了战死的监军太监,说他擅起边衅。
那个投敌卖国的文官屁事没有,还捞了一个血战致死的美名。
至于其他首级,自然是无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