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白云深处有人家{三}

作品:天仙修凡记|作者:康庄胡同|分类:仙侠|更新:2023-07-29 19:41:57|字数:12230字

齐老太爷曾经亲眼见到六镇怎样攻进的大秦都城,铁蹄肆虐,箭矢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杀来杀去,死的最多的却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还是个少年的他,爹娘没了,家散了。

青壮时的他远离故里,去往了江南。

江南好! 江花红胜火,暖风留人醉。

可身在繁花锦簇处,他总觉着自己个是个无根的浮萍。满耳的呢哝细语似乎在时时提醒着,这儿是他乡,而自己的家在北方,那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有凛冽的北风,大如席的雪花,还有腚儿大的妇人,爱喝烈酒的汉子。

西魏国开建大业城的消息传到江南的时候,齐老太爷的儿子都年已不惑,大孙子也是个大小伙子了。

一条扁担把一个家挑到了江南的老太爷一句,回家!

儿子领着孙子收拾好行囊,祖孙三代人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又回到了故里。

齐老太爷继承的是家传的吃开口饭的技艺,说书人。 当年他就是靠着一张生花巧嘴,一条扁担挑着儿女,牵着媳妇儿,赤手空拳从西魏走到了江南,生根扎地,繁茂成一大家人。

返回故里也是靠着和儿子爷俩两张嘴,置办下了如今的家业。

到了孙子辈,家传的技艺却给断了。

百年前齐家就居住在那时间的城隍庙边上,一进的独门独院住了两家人,逼仄狭小,还是在曲弄深处。

那时间的大秦都城,是千年的首善之地,商贸发达,人文鼎盛,规模比起如今的大业城要小了一半,人口却要多出一倍不止。

两座都城,一个是居住了不止百万人口,一个是能容纳居住不止百万人口,两个‘不止百万’意思却大不相同。

那时间吃开口饭的下九流,一家人在寸土寸金的都城能有个安身之所,可是了不得的成就。

经过齐老太爷一生的经营,现如今与城隍庙一巷相邻的齐家,是将两座三进的大宅院打通了。

成就之高,足以告慰先祖了 。

说是宅院,得益于城隍庙香火旺盛,临街的一排,可是实打实的旺铺。

西边铺子经营豆腐脑白面锅盔。豆腐脑红辣油,搭配在火炕上文火烙的一寸半厚的锅盔,即可当朝食也可做午餐宵夜。

东边是间‘杠子面’馆,顾名思义,面团很硬,要用粗壮的杠子用力压揉,瓷实的面团扯成筷子粗细,煮熟出锅象一团牛筋,耐嚼弹牙,将一把葱花一勺辣椒面少许食盐堆在上面,用滚油一泼,就是油汪汪的一大碗‘杠子面’。

买卖是齐老太爷张罗成的,是老太爷年少时最爱吃的大秦时的老字号的吃食,口味重,硬实顶饥。

许是原来的铺面主家失陷在那场滔天大火,断了传承,齐老太爷照着儿时的记忆复原了两间铺子,也只有他这样活的够久,又深怀故园情怀的老秦人,才能一丝不差的还原记忆中的味道。

铺子开了门,不必齐老太爷吆喝,蒸豆腐脑微苦的热汽,和滚油泼在杠子面上泛起的辣椒葱花香气,那一缕记忆中的滋味,便吸引来了众多老秦人。

千年的味道,真材实料,口口相传,这生意就活了。经营熟了,齐老太爷却把铺面连生意一道顶给外人经营。

齐老太爷在这俩间铺子中间开了条一丈宽的通道,打通了一二进的院子,照搬幼时记忆里爹说书的场景,起了座新书场,做起了老本行,卖茶说书。

书场建成,齐老太爷说了头一段的开门彩,自此封箱,再不曾登台说书。

那时间和齐家亲近的人们,都担心的说,老太爷百岁的人了,带着在自家的书场说书的念想,鼓着口气建起了书场,这念想实现了,保不齐老人心里的气就散了。

话传到齐小太爷耳朵里,把他吓得不轻,也已经七老八十的夫妻俩,轮着班不分昼夜守了老太爷三月。

打不说书开始,齐老太爷就在自家书场门前支了个茶水摊,小方木案子,茶壶大,茶碗阔,几把小板凳,银发银须的老太爷一身灰白式齐膝道袍,白袜麻鞋,乐呵呵坐在摊后的棕红圈椅里,就成了城隍庙前的一景。

赶庙会的,路过的口渴了,来上一碗茶,全由着心意往笸箩里丢铜子,老太爷不主动招揽客人,付茶钱多少也不过问。

有不巧兜里没带钱的,歉然一笑,叫声齐爷爷,老人寿眉微扬,摆摆手。

更有街坊小童逢了庙会,立在摊子前,眼巴巴瞧着小贩肩头草扎上红艳的冰糖葫芦,扯着了老人的衣襟奶声奶气的叫太爷爷。

老人便咧着嘴开心地笑,童子会意,攥了把笸箩里的铜钱,跑去买了糖葫芦,折返回来送到老人嘴边,老人便假做舔了一下,让胆大的小童自己吃,顺便再取了笸箩里的铜钱,给一旁几个瞪着眼,噱手指的小童都买上根。

热热闹闹一日的庙会,老人看了一日的热闹,收摊总是空空的笸箩。

用老人的话说,摆这个茶水摊赚的就是一个开心!

坐在街头闻着饭铺弥漫的香气,看着满街的红男绿女,人来人往,稀罕的就是这人间烟火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天仙修凡记》,方便以后阅读天仙修凡记第45章 白云深处有人家{三}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天仙修凡记第45章 白云深处有人家{三}并对天仙修凡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