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
燕王说道,“拜托丞相了!”
次日,马车离开蓟城,前往赵国军营。
将渠见到了廉颇。
廉颇笑道:“相国,可为割地而来!”
将渠笑道:“燕国不敌赵国,愿意割地三城,赵国还是退兵吧,回去忙着春耕,莫要耽误春耕。若是耽误了春耕,来年粮食不足,赵国为之困!”
廉颇笑道:“三城不行,至少七城!”
将渠说道:“七城太过了,最好是三城!”
“不行!”
双方争吵起来,好似小商贩一般,在斤斤计较。
廉颇深知,想要一战灭燕国,根本不可能。燕国都城高大,城池坚固,防御严密,想要灭燕不可能,只能是在燕国身上割让几块肉。
将渠也知道,燕国败了,必然要割地。
愿赌服输。
若是燕国死撑,就是不割地,赵军不需要攻克燕都。
只需要在丹水附近,停留一段时间,让燕国上下无法进行春耕,来年燕国又是一个灾荒年,就足够让燕国吃大亏。
割地是必然要割地,及时止损。
快速结束战争。
继续下去,对燕国不利。
当然了,继续下去,对赵国也不利。
赵国本来就是粮食匮乏,此次大军出动,很多平民丢下春耕就是参军,导致很多耕地还在荒芜,还未播种下去。现在回去,进行补种还来得及。若是继续打下去,很多田地要绝收了。
双方都是在畏惧,都是想要议和。
只是为了利益,还是剧烈的争吵。
到了最后,将渠答应割地,割让五个城池给赵国。
廉颇也点头答应。
双方把手言和。
赵国军队开始撤退,燕国上下也是松了一口气。
回到邯郸后,除了少部分军队,依旧戒备燕国之外,多数的士卒皆是解散,回到家中,开始补种。
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紧张而忙碌。
赵王丹亲自率领百官,到了城外迎接廉颇,给予其最高的礼仪。
赵王上前,亲自握着廉颇的手,热情说道:“将军神勇,大破燕军,天下皆知将军威名,皆知我赵国强大。国有将军,好似有长城,敌人不敢入侵。只可惜,寡人当初听信着谣言,长平之战撤掉了将军。若是将军守长平,说不定能擒拿白起,坑杀秦军!”
廉颇说道:“臣惭愧!”
惭愧,自然是很惭愧。
秦军不是燕军,在长平他连王龁都是打不过,更不用说白起了。
赵王继续道:“寡人册封将军为信平君,封地食邑为五千户。不久前,平原君去世,将军为假相国,暂代相国之之职!”
廉颇立刻跪倒在地上,说道:“多谢大王赏赐!”
说着,眼中激动的流出泪水。
而今,六十多岁终于封君了,算是大器晚成。
昔日的时刻,他侍奉赵武灵王,可惜后来沙丘之变后,他被冷藏起来,在赵国不温不火。
打过齐国,打过魏国,战绩上不温不火。
同时代,赵奢在阙予之战,大败秦军,威震天下,他却是一句不敢行,成为马服君的陪衬;在绳池会盟的时刻,他护卫赵王有功,可却是成为蔺相如的陪衬。到了后来乐毅入赵,成为望诸君;田单入赵国,成为都平君。
他成为这两位的陪衬。
到了长平之战,他连续败于秦将王龁,最后被赵括替代,成为赵括的陪衬。
到了邯郸之战的时刻,他守卫邯郸有功,可再次成为信陵君和春申君的陪衬。
他一生似乎就是陪衬的命。
直到现在,他终于封君了,成为信平君,终于进入最为高光的时刻。
“将军入城!”
赵王说道。
廉颇激动着,与赵王一起进入邯郸城。
美酒送上,肉食送上,今夜廉颇醉了,醉得很是欢快。
信陵君也是参加宴会,为廉颇庆祝。
只是有人也在嘀咕着,赵国无大将,廉颇为封君。
赵国名将在凋零,赵奢已经死了,田单死了,乐毅死了,只能廉颇上位了;蔺相如死了,平原君死了,名相去世,只能廉颇成为丞相了。
……
楚国都城。
马车在响动,走下一个老者,老者正是荀况。
在老者的身后,还有几十个学生。
前方有一位长者在迎接,正是春申君。
春申君上前,亲切的握着荀况的手,说道:“贤者,你终于来楚国了!”
荀况叹息道:“贤者谈不上,只是丧家之犬。在齐国稷下学宫,不受齐王欢迎,受人诽谤,只能前往赵国;赵王热情迎接我,可终究是道不同,余只能离去。前往秦国,向秦王献策,可秦王不用我策!”
“到了现在,只能来楚国,求楚国收留了!”
春申君说道:“齐有稷下,楚有兰陵,贤者可居于兰陵,可为兰陵令,负责楚国教化之事!”
荀况说道:“我才略浅薄,只能暂居于兰陵!”
春申君笑道:“贤者这边走!”
到了楚国后,荀况受到春申君礼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