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独立,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南比萨拉比亚地区隶属俄罗斯。
1881年罗马尼亚改称罗马尼亚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巴纳特等地的minzudang联合为罗马尼亚minzudang,领导特兰西瓦尼亚的民族解放斗争。
1892年,特兰西瓦尼亚向奥匈帝国内阁递交“备忘录”,揭露残酷的民族压迫并提出民族民主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协约国,战后获得来自俄罗斯,奥匈帝国等大片领土。
1918年1月摩尔多瓦(比萨拉比亚)宣布独立,同年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
1918年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各地区的罗马尼亚人代表和群众10万多人在阿尔巴尤利亚举行民族大会,一致通过特兰西瓦尼亚与罗马尼亚联合的决议。12月24日,罗马尼亚国王颁布了关于特兰西瓦尼亚与罗马尼亚合并的敕令,罗马尼亚的统一最后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安东尼斯库政权参加德、意、日法西斯同盟。受纳粹德国的压力,被迫将罗马尼亚一部分领土割让给保加利亚,匈牙利 (但是后来被割让给匈牙利的领土又被归还给罗马尼亚)。
1944年苏联红军进入罗马尼亚,同年8月23日,罗马尼亚共产danglingdao发动反法西斯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内斯库政权,罗马尼亚转而加入了反德国法西斯战争。
1945年3月6日成立联合政府。
1947年12月30日宣告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1955年加入华约组织。
1965年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了国家一切权力,28日改国名为罗马尼亚。
1989 年12 月25日,东欧剧变后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国家一切权力,易国名为罗马尼亚,国庆日为每年12月1日。
2004年3月29日,罗马尼亚加入北约。
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
2009年12月,罗马尼亚举行总统大选,伯塞斯库总统获胜连任,任期5年。
2014年11月16号约翰尼斯当选新总统。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罗马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国土面积平方公里。 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乌克兰和摩尔多瓦交界;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同匈牙利和塞尔维亚接壤;南部同保加利亚以多瑙河为界;东临黑海。海岸线长245公里。
地形
罗马尼亚地形奇特多样,境内平原、山地、丘陵各占国土面积的三分 之一。罗山河秀丽,蓝色的多瑙河、雄奇的喀尔巴阡山和绚丽多姿的黑海是罗马尼亚的三大国宝。 有“罗马尼亚脊梁”之称的喀尔巴阡山绵亘在罗40%的国土上。
气候
罗马尼亚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0°C左右。春季短暂,却气候宜人;6-8月是夏季,平均温度22-24°C,南部和东部低地是最 热的地区,最高温度可达38°C;秋天凉爽干燥;12月至次年3月是冬季,平均温度零下3°C。年降雨量约为660毫米,春末和夏初为多雨季节。
水文
多瑙河流经罗境内1075公里,其国土上蜿蜒流淌的大小数百条河川,多与多瑙河汇流,形成“百川汇多瑙”水系。多瑙河不仅灌溉着两岸肥田沃野,也为罗电力工业和渔业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河流属多瑙河水系,多瑙河下游1075公里沿南部国界线转而流经东南部,为重要的通航河道,峡谷区水力丰富,河口区有芦苇丛生的广阔三角洲。
自然资源
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铝土矿、金、银、铁、锰、锑、盐、铀、铅等,森林面积为633万公顷,约占全国面积的28%,水力资源蕴藏量为565万千瓦。内河和沿海产多种鱼类。
行政区划
政区
罗马尼亚分为41个县(相当于省)和1个直辖市(首都布加勒斯特),县(相当于省)下设市、镇、乡。各县名称如下:阿尔巴、阿拉德、阿尔杰什、巴克乌、比霍尔、比斯特里察-讷瑟乌德、博托沙尼、布拉索夫、布勒伊拉、布泽乌、卡拉什-塞维林、克勒拉希、克卢日、康斯坦察、科瓦斯纳、登博维察、多尔日、加拉茨、久尔久、戈尔日、哈尔吉塔、胡内多阿拉、雅洛米察、雅西、伊尔福夫、马拉穆列什、梅赫丁茨、穆列什、尼亚姆茨、奥尔特、普拉霍瓦、萨图马雷、瑟拉日、锡比乌、苏恰瓦、泰莱奥尔曼、蒂米什、图尔恰、瓦斯卢伊、沃尔恰、弗朗恰。
重要城市
首都布加勒斯特是全国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流经市区。面积605平方公里,人口168万。布加勒斯特是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工业以机械制造、化学、电子和纺织工业为主,食品工业种类繁多,电力、冶金、服装、制鞋、玻璃、造纸和印刷等工业有较大发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