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基里巴斯共和国

作品:大史记|作者:烟楼唢呐|分类:历史|更新:2023-11-27 16:02:45|字数:21348字

基里巴斯共和国 ,简称基里巴斯,太平洋岛国。陆地面积811平方公里,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350万平方公里。【人?口】?12万。

位于太平洋中部,全国由33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21个岛有常住居民),分属吉尔伯特群岛、菲尼克斯群岛和莱恩群岛三大群岛。从其东部的圣诞岛到最西部的巴纳巴岛,分布于赤道上3800公里的海域,拥有世界最大海洋保护区。

基里巴斯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地跨赤道而又横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交叉点上的国家。其所属的莱恩群岛是全球唯一使用UTC+14时区的地方,这也使得基里巴斯成为全球一天当中最早开始的国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水可能淹没该国。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基里巴斯共和国

外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Kiribati

简称:基里巴斯

所属洲:大洋洲

首都:塔拉瓦

主要城市:塔拉瓦

国庆日:1979年7月12日

国歌:《站起来,基里巴斯!》

国家代码:KIR

官方语言:英语

货币:通用澳元、美元

时区:UTC+12至UTC+14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塔内希·马茂(Taneti Maamau)

人口数量:12万人

人口密度:147.5 人/平方公里(2020年)

主要民族: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

主要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

陆地面积:陆地面积811平方公里,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350万平方公里

GDP总计:1.9 亿美元(2020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约 1460 美元(2020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686

国际域名缩写:.ki

道路通行:靠左驾驶

国鸟:军舰鸟

国家格言:"健康,和平,繁荣"

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

历史沿革

公元前14世纪左右,斐济人和汤加人入侵,与当地人通婚,形成基里巴斯民族。

3000年前,已有马来—波西尼亚语系人定居。

1892年,吉尔伯特群岛(Gilbert Islands)连同埃利斯群岛(Ellice Islands)成为了英国的保护地“吉尔伯特及埃利斯群岛”(Gilbert and Ellice Islands)。

1916年,被划入“英属吉尔伯特和埃利斯群岛殖民地”(1975年埃利斯群岛分出,改称图瓦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日本侵占。

1971年,成为自治区。

1974年,基于种族纷争,属于波里尼西亚人的埃利斯群岛居民要求投票,和密克罗尼西亚人为主的吉尔伯特群岛(Gilbert Islands)分开。

1977年1月1日,实行内部自治。

1978年,埃利斯群岛独立成为图瓦卢,吉尔柏特群岛于次年(1979年)宣告独立,并改国名为基里巴斯。

1979年7月12日独立,改称基里巴斯。

基独立后,美国宣布放弃菲尼克斯群岛以及莱恩群岛两个人烟稀少的群岛,二者合称莱恩群岛,并加入成为基里巴斯的一部分。

地理位置

基里巴斯是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岛国,由300多个岛屿组成,分属吉尔伯特群岛、大洋岛、菲尼克斯(凤凰)群岛和莱恩(线岛)群岛;是世界上唯一纵跨赤道、横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国家。岛群东西长3870公里,南北宽2050公里。散布在约500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是世界上国土分布最分散的国家。在众多岛屿中,仅有33个岛有人居住。基里巴斯各岛均为珊瑚岛,面积较大的岛屿周围有环礁,环礁内有泻湖。岛屿高度不大,除大洋岛为海拔81米的火山外,其余都属低平环礁,平均海拔3~4米。西部的吉尔伯特群岛,由17个岛屿组成,除巴纳巴岛(又称大洋岛)外,其余岛屿呈西北东南向排列;菲尼克斯群岛位于共和国中部,赤道以南地区,由8个岛屿组成,基本上呈东西向排列;莱恩群岛位于共和国最东部,由8个岛屿组成,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列。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水可能淹没基里巴斯。2011年9月7日,基里巴斯总统汤安诺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的太平洋岛国论坛上表示,基里巴斯政府考虑举国迁至类似大型钻油平台的人工岛屿,并呼吁全球减量排放二氧化碳。基里巴斯的情况不再是适应环境变迁,而是力求生存。基里巴斯最高处也只比海平面高2米,部分滨海村民已被迫往内陆迁徙躲避入侵的海水,水源盐化使作物无法生长,暴风雨和洪水造成的侵蚀日益严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史记》,方便以后阅读大史记第35章 基里巴斯共和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史记第35章 基里巴斯共和国并对大史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