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马来西亚

作品:大史记|作者:烟楼唢呐|分类:历史|更新:2023-11-13 17:05:53|字数:33006字

1957年8月31日,马来西亚国旗首次在吉隆坡正式升起 。马来西亚国旗源自于莫哈末韩查的设计,自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时正式启用。在1997年马来西亚独立40周年之际,首相马哈迪宣布将国旗命名为"辉煌条纹"。马来西亚国旗上的14个尖角的星象征马来西亚的团结。蓝色象征团结及马来西亚与英联邦的关系。新月图案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黄色代表guojiayuanshou的颜色。

国徽

马来西亚国徽中间为盾形徽。盾徽上面绘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个尖角的黄色星,盾面上的图案和颜色象征马来西亚的组成及其行政区域。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剑,它们分别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兰丹州和登嘉楼州。盾面中间部分绘有红、黑、白、黄4条色带,分别代表雪兰莪州、彭亨州、霹雳州和森美兰州。盾面左侧绘有蓝、白波纹的海水和以黄色为地并绘有3根蓝色鸵鸟羽毛,这一图案代表槟榔屿。盾面右侧的马六甲树代表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边代表沙巴,图案中绘有强健的褐色双臂,双手紧握沙巴州旗。盾面下端右边绘有一只红、黑、蓝3色飞禽,代表砂拉越州。盾面下部中间的图案为马来西亚的国花──木槿,当地人称“布呢拉亚”。盾徽两侧各站着一头红舌马来虎,两虎后肢踩着金色饰带,饰带上书写着格言“团结就是力量”。

国歌

《我的国家》

歌词大意:我的祖国,我生长的地方,愿她的人民团结坚强,愿上帝保佑她安康,愿元首和平地统治四方。

国花

木槿(学名:Hibiscus syriacus Linn.):落叶灌木,高3-4米,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厘米,宽2-4厘米,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木槿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萼钟形,长14-20毫米,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朵色彩有纯白、淡粉红、淡紫、紫红等,花形呈钟状,有单瓣、复瓣、重瓣几种。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毫米,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白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木槿是一种在庭园很常见的灌木花种,中国中部各省原产,各地均有栽培。在园林中可做花篱式绿篱,孤植和丛植均可。木槿种子入药,称“朝天子”。木槿是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国花。

人口

【人 口】 3300万(2023)。其中马来人70%,华人22.7%,印度人6.6%,其他种族0.7%。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较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马来西亚土着占69.8%,华人占22.4%,印度人占6.8%,其他占1.0%。根据宪法定义,马来人是实行马来风俗文化(习惯法)的musilin。他们在政治上具有主导权。土着地位也授予某些非马来的原住民,包括泰人、高棉人、占族和沙巴和砂拉越的土着。非马来土着在砂拉越占一半以上人口,在沙巴超过三分之二。半岛也存在着为数较少的原住民群体,在那里他们被统称为“半岛原住民”。关于谁能获得原住民地位的各州法律规定有所不同。

马来西亚华人在节育、移民、经济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下而造成华人所占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历史上,华人是经济和商业方面占主导地位的社群,占槟城、怡保、吉隆坡、诗巫、芙蓉及新山大多数人口,而怡保及槟城也保留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印度人在19世纪初开始迁移到现在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社群大部分为泰米尔人,其他还有锡克人,以及同当地马来人的混血后代仄迪人。许多欧洲人与中东人分别透过通婚进入基督教与musilin社群。大多数亚欧混血马来西亚人的祖先追溯到英国、荷兰或葡萄牙殖民者。马来西亚公民权大多是依据属地主义而授予。基于移民法令,在东马来西亚的沙巴和砂拉越两州的公民权有别于马来亚半岛。每位公民满12岁时,发给一张生物识别智能芯片身份证,称为大马卡,必须随时携带。

马来西亚的预期寿命为75.1岁,女性比男性略高。只有6.5%的人口在65岁以上,约23.8%是15岁以下。在这个国家东西两半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集中在马来亚半岛,而全国人口已于2014年突破3,000万,其中就有2,000万居住在半岛,和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由于劳力密集产业的兴起,全国估计有300多万外籍劳工,约占国家人口的10%。根据沙巴的非政府组织,在沙巴超过300万的人口当中,有200万人是非法移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史记》,方便以后阅读大史记第15章 马来西亚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史记第15章 马来西亚并对大史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