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为移民国家,白种人占总人口的90.8%,大多为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印欧混血种人占4.9%。
截至2020年,共有约450名华人在乌拉圭生活工作。
国家象征
国名
乌拉圭得名于乌拉圭河,“乌拉圭”为该河流瓜拉尼语名称的西班牙语发音。对于这一名称有多种不同释义,如“鸟河”(查鲁亚语“乌拉河”,其中“乌拉”(urú)意为鸡雁)。此名称亦有可能源自与当地盛行的称“乌拉瓜”(uruguá)的河流蜗牛。
西班牙殖民时期及其后,乌拉圭及其周边地区称“内普拉塔”(Cisplatina)及“东岸区”(Banda Oriental),后亦称“东岸省(英语:Provincia Oriental)”,而在独立后则最终称为“乌拉圭东岸共和国”(la 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
中文译称方面,在1956年以前,新华社、《世界知识》等将其译为“乌拉圭东方共和国”,但因为“东方”容易让人对该国产生错觉及歧义,故在1956年乌拉圭驻英属香港领事访问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接受了外交部美大司司长徐勇焕的建议,将“东方”改成“东岸”,延续至今。
国旗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国旗(英语:The National Flag of the Oriental Republic of Uruguay,西班牙语:La Bandera Nacional de República Oriental del Uruguay),是乌拉圭东岸共和国的国旗、三大国家象征标志之一,其正式名称为“国家旗帜”(英语:National Pavilion,西班牙语:Pabellón Nacional),呈长方形,长宽比为3∶2,旗面底色为白色,由白蓝相间的九道平行且宽度相等的宽条相连组成(白色五道、蓝色四道),国旗左上角的正方形区域内绘有“五月的太阳”。
1828年12月16日,乌拉圭批准启用独立运动领袖华金·苏亚雷斯设计的国旗,当时旗面上白蓝相间的宽条共有19条,1830年7月12日,乌拉圭颁布新法令,将旗面上的宽条数量由19条缩减为9条。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国旗中,九道宽条象征着乌拉圭独立伊始国内的九个省,旗面左上角正方形内的“五月的太阳”,象征着国家的独立。
国徽
乌拉圭国徽呈椭圆形。椭圆面上有四组图案;左上角为一副天平,象征正义;右上角为多岩石的要塞,象征首都蒙得维的亚;左下角为奔驰的骏马,象征自由;右下角为一头牛,象征财富和畜牧业。椭圆形两侧以橄榄枝和月桂枝装饰,象征和平与胜利;上端是“五月的太阳”。
国歌
《乌拉圭国歌》
歌词大意:“不是祖国,就是坟墓;不自由就光荣地死!”每颗心都这样庄严宣誓,决心去完成崇高的事。自由,自由,这呼声使我们祖国得救。我们热血涌上心头,雄赳赳投入战斗。荣誉是应得的神圣礼物,让暴君吓得发抖!高呼自由在战斗的时候,临死时还是要喊自由!高呼自由在战斗的时候,自由,还是自由!又一次自由!
国花
鸡冠刺桐(学名:Erythrina crista-galli?Linn.)是豆科、刺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和叶柄稍具皮刺。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长卵形或披针状长椭圆形,花与叶同出,总状花序顶生,每节有花1-3朵;花深红色,荚果长约15厘米,褐色,种子间缢缩;种子大,亮褐色。
阿根廷人叫赛波树。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拉普拉塔地区的印第安人不断奋起反抗。传说,在一次战斗中,一位印第安部落酋长不幸阵亡,她的女儿阿娜依挺身而出,指挥战斗,与西班牙殖民者浴血死战,最后她也被俘。西班牙殖民者将阿娜依绑在一棵赛波树上,要用火烧死她,阿娜依在熊熊的大火中慷慨就义。此时,花期未到的树上突然盛开出满树满枝灿若云霞、如火似血的红花。阿娜依成为阿根廷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赛波树便成为阿娜依的化身。1942年12月2日,阿根廷通过一项法令,正式确定赛波树为国树,赛波花为阿根廷的国花(也是乌拉圭的国花)。
这种红色的花树以森林的形式生长在乌拉圭的许多地方。 由于其迷人的红色,被种植于家庭,花园,街道和公园。 除此之外,它还用于民族和公共歌曲,诗歌和印在国家徽章上的颜色。 它独特的形状,被当地人喜爱(对于当地人来说,红色是爱、感情、吸引力和美丽的象征)。
国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