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
《世本·帝系篇》:"女娲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圣氏为斑营,合日月星辰,名曰充乐。既成,天下无不得理。"
《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封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宠,皆其后也。"
《风俗通义·卷一》引《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开阴布纲,上含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
《礼记正义·明堂位》:"女娲之笙簧。"孔颖达疏引《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
《潜夫论》:"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水经注》:"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诗含神雾》:"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娲,刘季兴也。"
《抱朴子·释滞》 :"女娲地出。"
《春秋繁露》:"雨不霁,祭女娲。"
《路史·发挥一》罗苹注引《尹子·盘古篇》:"共工触不用山,折天柱,绝地维。女娲补天,射十日。";"……世遂有(女娲)炼石成霞,地势北高南下之说。";引《风俗通》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归藏·启筮》:"昔女娲……昭昭九州……平均土地。"上引:"……和合万国。"
沿革发展:
罕见复姓
渊源
女娲姓:出自上古三皇之女娲大帝,属于以先贤名字转意为氏。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名为姓氏者,称女娲氏,是非常古早的原始五氏之一。
分布
女娲氏今在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一带有零星分布。
相关争议:
故里、出处
"南方说"与"北方说"
女娲,是中华民族信仰中一位显赫的古老女神,有关她的研究,一直是相关学术史上长兴不衰的课题。其中,女娲信仰的起源地问题,即有关女娲的神话与信仰行为最初是从何处发生和起源的,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引起了中外众多学者的兴趣,长期以来,吸引着他们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径上,倾注着热情、胆力和智慧,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持"南方说"和"北方说"的两大学派。
持"南方说"的立论依据主要有四条:
(1)女娲、伏羲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大量出现时间是较晚的,所以疑非华夏旧有之说,可能是后来接受了南方民族所传的结果;
(2)南方诸氏族中,盛传着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话,其中有的主人公兄名Bu-i,妹名Ku-eh,与伏羲、女娲音近,而事迹尤多相似,可证有关伏羲、女娲的神话与兄妹始祖型神话同出一源,而盛行于南方;
(3)南方民族(尤其是苗、瑶族)中,存在着信仰,有奉祀伏羲、女娲的习俗;
(4)女娲、伏羲人首蛇身形象,也是他们源出于崇蛇乃至称作"蛇神"的南方民族(包括苗蛮、巴人等)的一个佐证。
持"北方说"的立论依据主要有四条是:
(1)所谓南方少数民族兄妹婚神话中,兄名"Bu-i",妹名"Ku-eh",近于古音"伏羲、女娲"的推断,是误用了贵州黑苗、雅雀苗的语言,来比附汉古籍上的中古音;
(2)伏羲,特别是女娲,在兄妹始祖神话中出现是有限的。杨利慧调查统计,在237则同类型华夏神话中,兄为伏羲的(包括妹为女娲的),有74则,不到1/3;妹为女娲的(包括兄为伏羲的),有52则,不到1/4。在少数民族的181个同类神话中,兄为伏羲(含异称)的有34个,约占18%;妹为女娲(含异称)的,仅有5个,只占2.8%,说明南方说日益暴露出其取材上、资料上的局限,不免影响其立论的准确性;
(3)从女娲与兄妹始祖型神话的联系上看,尽管汉代以前,女娲的身份可能同伏羲有些粘连,乃至出现了配偶关系,但有关女娲的神话与兄妹婚神话毫无干系;她的主要神话业绩同其它其它神话也没有什么联系,直到唐代李冗的《独异志》卷下,女娲才被明确地与兄妹婚神话粘连起来,成了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