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得跟他们打一场硬仗了。”
刘备思忖一下:“关羽!”
“在!”
“你领一千骑兵,拿着兵符印信取武关。”
“诺!”
“张辽!”
“在!”
“你率领一千骑兵去华阴,将段煨的家人抓到长安。”
“诺!”
两人接了命令,突然愣了一下,张辽拱手道:“陛下,我二人都出了长安,陛下身边何人护卫?”
“爱卿只管去,朕这里有徐荣保护就够了。”
“什么?”关羽、张辽齐声说出了这句话:“陛下,徐荣刚刚……”
两人欲言又止,徐荣刚刚归降,皇帝应该是知道的,这话由他们说出来,会寒了徐荣的心,但如果留徐荣在皇帝身边,万一危害皇帝,后果不堪设想。
“爱卿不必多言,徐荣对朝廷忠心耿耿,朕待他如两位爱卿一样。”
“陛下!”徐荣听完这话,难掩心中激荡,顿时泪流满面:“陛下大恩,末将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听到熟悉的话语,记得上一世,子龙也说过,他自然不会像信任赵云一样信任徐荣。
但徐荣是个实在人,虽然在董卓这里,董卓对他不错,但他毕竟是辽东人,和董卓的西凉嫡系是不一样的。
如果给他的条件相同,他更愿意效忠朝廷,这便是可以拉拢的对象,不光是他,段煨也一样。
西凉军不是一股势力,而是长安以西各路军阀的纠合,朝廷不可能一下灭掉他们,只能逐步分化瓦解。
刘备自然也不怕身边无将,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名战将,即使关羽、张辽不在身边,靠着四千铁骑和三万民兵,他依旧能稳定长安局势。
刘备有足够的自信,关羽、张辽却没有足够的信心,还在犹豫着要不要服从命令。
“报,太原郡骑都尉张燕到。”
“张燕?”
这个人突然到来,刘备还是有些意外的。
张燕是黑山军的首领,正月伊始跟着吕布攻打河东,如今董卓在河东和吕布交战,他怎么忽然出现在长安了呢?
张燕这个人虽然是黄巾军,但很看重朝廷的认同,朝廷册封他为骑都尉,应该是友非敌。
“快快有请!”
片刻后,张燕风尘仆仆走进未央宫,他身材精瘦,好似猿猴,散乱的头发和胡须略显狼狈。
“爱卿请坐,赵忠,奉茶!”
张燕未及落座,端起茶一饮而尽,粗粗喘了几口气:“陛下,左将军收到陛下密诏,已经引诱董卓大军进了汾水河谷,他知道陛下要进攻长安,怕陛下兵力不足,让我带一千轻骑支援,没想到陛下竟然兵不血刃打下了长安。”
“左将军现在怎么样了?”
“按照陛下旨意,在汾水河谷设置了十座城寨,等着董卓一寨一寨攻打呢,又在平阳城聚集了白波军游骑迎战董卓。”
“刘琰那边能对付的了董卓吗?”
“依末将看,有些困难,一旦董卓发现长安被占领,一定会快马回援,并州兵以步兵为主,是追不上董卓的,白波军中虽然有匈奴游骑,但并州匈奴归化已久,远远比不上塞北匈奴人,他们是缠不住西凉骑兵的。”
刘备刚刚控制长安,如果刘琰牵制不住董卓的三万铁骑,还是有些危险。
张燕拱手道:“陛下,依末将之见,可以乘董卓回攻长安,半渡而击,末将来长安时,途经蒲阪,乘坐木筏而来,董卓如果归来,可以趁着他渡河时攻杀他。”
刘备差点忘了,河东郡和长安之间还有一条黄河:“此计可行。”
徐荣拱手道:“陛下,依末将之见,董卓未必会从蒲阪渡河。”
“哦?”
徐荣长期在关中带兵,和董卓共事。
刘备相信,他或许更了解董卓:“爱卿,请讲。”
“东阳。”徐荣指了一下北边:“东阳在蒲阪以北二百里,虽然有些绕远,但那里气候寒冷,河道冰封,骑兵可踏冰而过,若我是董卓,会在蒲阪做出渡河假象,领着骑兵从东阳渡河。”
“那该如何抵挡?”
“可先行凿开冰面,等黄河再次冻结,那冰面便不能再走马。”
刘备一凝眉,眼下是初春时间,天气寒冷,河道冰面不知道有多厚,冰面也不知有多宽,派人凿冰,不知道得需要多少人,肯定要征发百姓。
让百姓去凿冰,寒冷不说,还会让百姓面临危险,可是如果让董卓的骑兵长驱而入,又会失去制胜的先机。
关键时刻,该如何抉择?
如果是曹操,曹操肯定不会犹豫的,但他不是曹操!
三万铁骑,三万铁骑,即将到来的三万铁骑该如何应对?
“陛下,末将愿连夜征发百姓,去东阳凿冰。”
“朕手里有三万民兵、四千铁骑,够不够?”
“恐怕不够!”
“那需要多少?”
“十万,沿河的百姓都要调集,包括男女老少!”
“这!”刘备叹息道:“朕初入长安,无寸功于百姓,安能让如此多的百姓冒着严寒去凿冰,容朕再想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