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家庭做不了这么多事情。
而一整个村子。
一群不擅长重体力劳动的女人,如果集中分配,就能完成纺织、养殖鸡鸭猪、以及维持整村环境,并且还能把自己所属家庭的庭院区域,老人小孩照顾好。
可如果,分散开。
一个家庭的一个女子,在需要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同时。
就无法很好的完成这么多事情。
……
朱标出神琢磨时。
车内谁都没说话。
车队很快驶出三合土村道,进入水泥铺就的永备道路。
永备道路没有路灯。
马车前方的电石灯光线,摇曳照射进马车内。
众人脸上的光影晃动着。
呜呜呜……
某刻。
汽笛轰鸣声,打断了众人思绪。
朱标、朱元璋、马秀英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
黑暗中,一个明亮的光点出现。
很快,光点渐渐变大。
嗒嗒嗒……
相隔一块农田的火车轨道上,刺眼的火车电石灯一晃而过,车轮和铁轨碰撞的有节奏声浪中。
一列车厢明亮的火车,很快从众人的视线中消失。
直到火车消失在视线后。
朱元璋扭头,看向朱棣,率先打破车厢内平静,“老四,修建轨道,占用农田,如何与百姓达成协商?予以的补偿,应该不小吧?”
朱标也看向朱棣。
他很清楚,父皇此番来燕华,除了解决他和老四的矛盾。
另外,就是考察燕华铁路,如果可能的话,和燕华签订老四洪武二十五年,就为朝廷设想,提出的大十字铁路计划。
他也很想知道,老四燕华,官方主导这么大的基础建设工程,到底投入多大,多么惊人?
要知道,老四燕华的权力结构,就注定了,无法用官方权威,命令百姓执行。
而燕华百姓,普遍富裕。
也绝非三瓜两枣,能打发的了。
朱棣目视众人全都看着他,笑道:“父皇,恰恰相反,建设成本中,在占用百姓农田方面的投入成本反而不大。”
朱元璋、朱标不由挑眉。
怎么可能!
朱棣解释道:“其实,这是由我们燕华的特殊环境决定的,燕华的商业氛围很浓,经过这些年的宣传,以及实践,百姓都明白一个道理,一条对外畅通,却速度快的运输道路,对他们的农产品,以及村办工厂的工业品的促进作用有多大。”
“其实,占用百姓农田方面的成本投入,恰恰并不是我们最关心的,相反,如何在满足铁道建设的地理条件基础上,尽可能让铁路覆盖辐射更多农村,才是最让我们头疼的。”
……
吕宋中央地区,修建这条铁道时。
也有工程队和百姓之间的矛盾。
但绝不是补偿问题。
而是,一些村子,知道设计规划中,铁道距离他们村很远,在村长带领下,纠集全村老少,去找施工队理论,要求施工队,更改设计,让铁路经过,或者靠近一些,他们的村子。
……
朱元璋看着朱棣,笑道:“伱说的这些都不错,不过,恐怕有一点,你谦虚没有点出来,百姓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也有源自于,对你们燕华官方的信任,你们的威望、公信力很高!”
燕华的政经结构。
的确导致了,燕华那种命令式的威权不高。
但有失必有得。
这种特殊的政经结构,也塑造了,百姓对燕华官方的信任!
朱棣笑着点头。
倒不是他谦虚。
而是这一点,根本不用说,毕竟,这应该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
朱标眼中羡慕一闪而逝,随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老四,你们燕华的乡土村社,有没有出现,选举出来的领头人,逐渐侵占村中利益的情况?”
“要知道,一些村中能人,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会在对外的商业合作中,掌握商业人脉网络,他们的能力、社会人脉营运资本,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膨胀式增加,而这,恰恰是村中一般百姓,所接触不到,也没有这种能力的,久而久之,这些领头人,会不会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本,向村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进而,侵占这个小型经济体的共有利益?”
……
燕华在大明,没有建设军情司系统。
对大明的农村情况了解很少。
不过,朱棣从朱标这番讲述,就知道,这种情况,也已经在大明发生了。
点点头,说道:“是有这种情况。”
“那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朱标忙追问。
朱棣解释道:“首先,一旦百姓对这种不公,向官府反应后,地方官员,就会派出监督人员,前往这个农村,进行彻查,查实后,让百姓重新推举他们认可的人。”
朱标眉头紧皱。
朱棣见朱标眉头皱的更紧。
知道,如果朝廷那边的农村,真的发生类似的事情,依着大明的复杂情况。
尤其,内有一大堆保守派掣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