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程大帅真了不起

作品: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作者:tx程志|分类:历史|更新:2023-07-19 11:59:51|字数:12146字

第140章 程大帅真了不起

第139章

翻开辽东的地图,其实不难发现,辽东的西、北、东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这既有利于潮湿的空气进入内陆,形成降雨。

然而,辽东又是一个制高点,游牧民族一旦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将对北方地区,特别是京畿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像山洪爆发般倾泄而下的滚滚铁骑足以在瞬间将一切抵抗辗成齑粉。

京畿其实还要,有燕山山脉的阻隔,特别是巍峨的燕山山脉,可以阻挡铁骑的冲锋,但是,一旦京城守不住,整个北方都将被呼啸而来的蛮族骑兵淹没,这就是为什么两千年来,汉人明知道松辽平原水土肥沃,宜农宜牧,稍加经营就会呈现出田园牧歌的美景,却始终没有下大力气去经营松辽平原的原因。

包括拥有整个辽东的明朝,早在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就罢黜府县,只留下卫所,设立辽东二十五卫。辽东地区的存在感一直爆棚,但是辽东地区在行政单位方面,并非是作为一个独立省份,而是归属在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之下。

辽东都司治下的城市,除了辽阳曾在洪武年间短暂的设置府县外,辽东都司的各个城市都是属于军事编制的“卫”。因此可以说,明代的整个辽东地区,只能算是依附在山东之下的一片军管区域。

辽东地区之所以在明代行政区划上这么没有排面,倒并非是因为这一地区不受重视,相反,明朝认为辽东都司“辽亡则京师未得安枕卧也”,甚至“故其离合,实关乎中国之盛衰焉”。

但是另一个简单,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一个地区的重要程度,和这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并没有直接关系。

明朝之所以选择设立辽东都司,来管理辽东和辽西,正是出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将资源优先于军事的举措。

不是不想要这片土地,而是太难防守了。

三面大山居高临时下,一马平川的松辽平原有三十五万平方公里,足足是两个河南,只要失去战略支点,就会一溃千里。

在沈阳失守以后,很快整个辽东就失守了。

辽东地区的气候太冷了,与西北的干冷不同,这里却是湿冷,一旦到了冬季,这些一切都会被冰封住。首先说农业的问题,虽然现在的东北已经成为了重要农业产地。但是在明代,受制于当时辽东都司辖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可并不适合于农业生产,甚至仅靠当地都无法实现自给自足。

比如今天作为东北水稻重要产地的辽河平原,在明代受限于技术和人口,绝大多数地区不仅没有被开发为农田,甚至还是当时将辽东都司辖区分割为辽西和辽东的辽泽。

不过明代的这个辽泽并非是大型湖泊,而是“地下多水患……四望无烟,惟芦苇萧萧耳”,类似于红军过草地时所经过的草甸沼泽。这一地区不仅需要进行大规模排水作业,而且大量死水还会成为滋生蚊虫的温床。

耕地的拮据,还只是明朝在辽东都司面对的农业问题之一,另一个更大的问题便是气候。受制于明代气候,当时辽东地区的各类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都远不足以满足辽东都司的需求。

尤其是作为明代纺织品主要原料的棉花,因气候和棉花种植技术的原因,在明代的辽东都司辖区内无法完成自产。因而当地的除了粮食外,布匹、棉花一类物资,都严重依赖山东登州地区,与辽东地区的登辽海道来进行补给。

辽东地区在物资方面的缺口,可以参考洪武末年的一些记录,比如粮食方面,洪武十八年时的运输量就达到“海运粮米七十五万二千二百馀石往辽东”。而棉花方面运输量就更为夸张,洪武二十一年,“运绵布一百三十四万疋绵花、五十六万斤赴辽东给赐军士”。

在这种强依赖的情况下,辽东都司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实际上都需要明朝对辽东进行财政放血,而且还非常容易受到气候和倭寇、海盗的袭扰。因此相比于明朝内地的省份,战事频繁的辽东都司,辖区的经济根基要远远脆弱得多。

辽南四州早在天启元年失陷,除了旅顺短暂时间被收复以外,建奴一直不重视辽南,因为这里想要发展起来,需要大力气治理。

而建奴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发展辽南。

程世杰愿意治理这个鬼地方,那是因为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程世杰现在利用了小冰河气侯的干旱少雨,天气又阴冷的特点,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治理辽南,治理松辽平原。

就像现在辽南,雨水虽然不算太多,天气也有了旱灾的趋势,可是随着程世杰带领屯田军和工程军户们,花大力量整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宁海军的屯田区,为了丰富宁海军将士的饭碗,程世杰没有将所有田地种满粮食,而是种植了大量的蔬菜。像西红柿、萝卜、茄子、豆角、白菜、黄瓜等农作物,一畦畦的红红绿绿,十分诱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方便以后阅读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第139章 程大帅真了不起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第139章 程大帅真了不起并对明末我真没想当皇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