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当官这种小事

作品: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作者:山的那边|分类:历史|更新:2023-07-29 08:59:53|字数:4622字

晏家父子回家路上,到熟食摊子切羊头肉。

入乡随俗,进京之后就得学着京里人的饮食。

卖羊头肉的回回老头儿刷刷舞动刀子,把肉片得仿佛能透光。

正好是傍晚时分,来买肉的人看着老头儿表演刀工。

晏鹤年提着包好的羊头肉,边走边说:“元代大都很繁华,吸引许多回回来此聚居。现今回回牛街,就是那时形成的。”

“当时有个叫忽思慧的回回御医,编过一本《饮食正要》的食谱,是小吃饮食大全。”

晏珣由衷赞道:“爹,你对吃的懂得真多。”

“略懂……不像你,对太监了解最多。”晏鹤年内涵一句。

……昨晚,小珣突然神秘兮兮地说梦见田义将来会做大太监。

衰!

你梦见个大姑娘,爹还老怀宽慰,你总是梦见太监算哪门子事?

晏珣笑眯眯的,只当老爹在夸他……

众所周知,明代太监是重要政治角色,了解得多难道不是优势?

走到路口,他们又顺手买一斤切糕。

回回做买卖,有“两把刀,八根绳”的说法,意思是小本买卖、门槛不高。

两把刀就是一把切羊头肉,一把卖切糕。

卖切糕的大汉跟卖羊头肉的老头儿一样刀工好……

切之前刀子上沾一点水,一刀下去,刀光糕平,份量一点儿不差。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闻着空气中的食物香味,晏珣忽然觉得,只要和爹在一起,可把京城当故乡。

王徽见他们父子买肉回来,笑盈盈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京里吃羊肉跟高邮吃鸭子一样。”

中人介绍的厨子是山东人,口口声声会做淮扬菜,真的就只是“会”。

因此王徽有空还是自己下厨,让侄少爷打下手。

她今日还做徽州馃,加上一些扬州特产送给邻居。

这里离皇城根近,住的都是要去宫里当差又有点家底的。

“左边一户,住的是光禄寺珍馐署的御厨;右边一户,曾出任太医院院判,后来辞职回乡,去年应召回京,给裕王治病。”王徽介绍。

晏珣一愣,连忙问:“右边那家,是不是李时珍?”

“是啊,小珣认得?”

晏珣:“……我听说过!”

在后世,裕王的名字几人记得?李时珍可无人不晓!

想到李时珍就住在隔壁,他蠢蠢欲动想爬墙……

没什么坏心思,就是想知道神医长啥样。

“喵呜~”乌云闻到饭菜香,从墙头跳下,在晏珣腿边打转。

这喵已经爬墙,抢先一步看过李时珍。

晏鹤年边吃饭边说:“李时珍十四岁中秀才,考过两次乡试不中弃儒学医。嘉靖三十五年,被举荐到太医院。三十八年,授太医院判,任职一年后辞职。”

众人齐刷刷地看着晏鹤年……

你作为状元郎天天忙得脚不沾地,还有空摸邻居底细?

“爹,你什么时候打听的?”晏珣惊讶。

晏鹤年淡淡笑道:“到京城第二天我们去裕王府,回家路上你不是提过李时珍?既然是我儿都记得的人,当然得先打听着。”

神棍的自我修养,留心一切可用的人。

无论是金家母女,还是李时珍,只要和小珣有一丝关联的,他都要打听清楚。

把事情做在前头,说不定哪天派上用场。

“李时珍暂时不会走,你不用着急,有空我们一起上门拜会。”晏鹤年夹起一片羊头肉到儿子碗里。

晏珣乖乖点头……老爹真能干啊!

天降我爹,就是为振兴大明!

翰林院的日常工作,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

新翰林主要是起草文书,对晏家父子和徐时行来说不算难事。

体制内,老油条都是说“这事我不会”,新人都抢着表现“我会,我会。”

于是越能干的事情越多。

像晏珣这样多才多艺的,还兼职东厂编外人员,继续跟阮瑛一起监造永寿宫。

阮瑛看到晏珣,挑了挑眉:“你是探花郎,又是清贵翰林,还和我这个阉人混在一起?”

晏珣拿出一块切糕,“路上买的,吃不吃?”

“吃。”阮瑛飞快接过。

晏珣拿出另一块,和阮瑛并排坐着吃,唠叨:“我刚入翰林院,既要熟悉工作,又要应酬同僚,才没空来看你。当官这种小事算什么,我会忘记你?”

这小子说话真的像抹了蜜。

偏偏阮瑛爱听,嘴角勾起来,声音温和:“翰林个个眼睛长在头顶上,有没有人欺负你?”

晏珣点头:“有个叫徐耀文的,是魏国公徐鹏举的远房侄子。他是会试《易经》一房同考官,处处在我爹面前摆房师的谱,支使我爹干活还找茬。”

阮瑛说:“不过是同姓攀附……他比徐鹏举小不了几岁,硬是喊人家作叔叔。我回头查一查他有什么把柄。”

“你费心啦,他最近出不了门~~”晏珣乐呵呵,“他夜里去嫖妓撞邪、满嘴说胡话,到处找道士收魂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方便以后阅读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第217章 当官这种小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第217章 当官这种小事并对我爹除了读书啥都会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