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离去后。
臣子们也开始起身,一边讨论着,一边朝着奉天殿外走去……
“你说说,像咱们这样清水衙门的官员,会不会出现在随銮的名单中啊……”
“这个不都是徐都御史一句话的事情吗,你不也听着呢,陛下让徐都御史办这件事情,到时候,我们多多走动,弄不好也能出现在我大明实录之中,想想千百年后,成化一朝,天子出巡,随驾名单之中,有你我二人的名字,职务,定是一件幸事……”
对于一大部分普通的官员来说,他们并不是真的厌恶皇帝南巡,他们真正厌恶的事情是,南巡不带上自己……
徐有贞刚刚站起身,便看向了身旁的也同样站起身的李贤,低声说道:“首辅大人,虽然这次不算你想让,可你我二人之间的人情,也就此了结了。”
“不求首辅大人能够帮忙,只愿首辅大人,不要制造麻烦就可以了。”
听完徐有贞的话后,李贤脸色变了变:“徐有贞,你此言何意?”
“本官是什么意思,首辅大人是清楚的,您聪明一世,想来,也不会糊涂一时的。”徐有贞说完之后,便转身朝着奉天殿外走去。
前面是熙熙攘攘的官员。
李贤事到临头自作聪明,这确实给了徐有贞一个大大的惊喜。
谁督办南巡。
这就成为了制定规则的人。
皇帝陛下的路线由他决定,随行官员也由他决定,甚至还能直接将手插进武勋集体中,安排他们做一些事情。
换句话来说,在京城的时候,李贤是内阁首辅,协助陛下处理国事,可出了京师之后,便是徐有贞协助陛下处理国事、而随行的李贤也落了下乘……
看着徐有贞的背影,一向沉稳的李贤咬牙切齿。
悔不当初啊。
若是当年自己没有想着要利用徐有贞,在朝中造势,应付太上皇所带来的危机,又岂会有这一日。
李贤是一个善于争斗的人,在原先的历史中,石亨,徐有贞,李贤都是在他的手中黯然收场的。
若是朱见深不偏袒徐有贞,他也早就将徐有贞踢出局了。
一直在李贤身旁站着的商辂这个时候低声说道:“首辅大人,莫要生气,人狂有天收,我们啊,只要做好臣子的本份,陛下终有一日,会看清徐有贞与首辅大人的差距。”
听到商辂的话后,李贤并没有应声。
他知道,现在的陛下就已经看清了。
正是因为看清了,才让李贤更加的担忧。
在皇帝掌握军政大权,文官集体一片散沙之际,是不可能有能力动摇皇帝的决策权。
这一点,朱见深看的很透。
所以,他需要徐有贞,换句话来说,即便没有徐有贞,也会有下一个人充当搅屎棍……
“唉,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好,我们也走吧……”
………………
今日朝会之后。
徐有贞的风头完全盖过了李贤。
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徐府之外,人声鼎沸,很多官员都来求见徐有贞了。
来的人中,也不全是文官,还有一大部分的武勋。
从安南回到京师的武勋子弟们回到京师之后,也没有第一时间安排军职,他们的父辈也多少有些着急,这次陛下南巡,正是一个上岸的好机会。
所以他们也来了。
爱出风头的,徐有贞也是乐此不疲,一波波的接待,一波波的送走。
到了深夜的时候,才打发完了。
虽然忙碌了一天,可徐有贞还是很兴奋,睡不着觉,便一个人在府中转悠,他抬起头看向天上的皎月,心情舒畅,看着天上的明月,笑着诵读道:“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说完之后,徐有贞又是哈哈大笑。
这是徐有贞早些年做的诗,宣德八年,二十一岁的徐有贞登科及第,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考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供职。
而后在衣锦还乡的时候,恰逢中秋时节,当时意气风发的徐有贞便做下了这首名为中秋月的诗。
诗文最后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也是他对自己未来的一种展望。
顺风顺水顺官运……
实际上,在正统年间徐有贞供职翰林院的时候,也是一个老实孩子,勤奋苦读,为朝廷储才练本领,水利之事,就是在那个时候有所涉猎的。
时过境迁,这么多年之后,徐有贞又一次诵读了一番自己小诗,心情美如画。
吟诗之后,徐有贞便调头准备回房歇息,等到徐有贞路过儿子的书房后,却发现书房之中,还有些光亮。
这么晚了,儿子还在读书。
如此勤奋好学,真是我的好大儿啊。
徐有贞脸带笑意,朝着书房走去,想要劝劝儿子,读书是好事,但还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啊。
可等他靠近书房门的时候,却听到了书房之中传出粗喘气,呻吟的声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