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你说采矿也需要读书人,这是不是就没必要了?”魏征提问道。
目前大唐各种事情才起步,很多人都不很了解其中的东西,让李蒙感觉自己要讲解的东西还有很多,心中不由得抱怨。
可是也没办法,他只好再次说道:“采矿,首先是要勘探,然后要评估是否可以开采,储量有多少。
“还有如何开采,这些都是需要专业知识的,不然如何能知道哪里有矿?
“其实造桥修路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也就是上次科举留下的很多人都被派去了工部,即便这样工部还是感觉缺人。
“因为他们学习的是四书五经,很少学习工部上使用的知识,若不然,拖拉机也不至于才制作了不到十辆。
“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大唐现在出现了很多全新的行业,就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
“就连农事也需要有学问的人!农事不仅仅是指导百姓种地,重要的就是研究,试验如何提高粮食产量,这也是一门学问!
“衣食住行,士农工商,每一件事情都值得去探索,而不是停滞不前,固步自封。若是不然,为何使用铁器而不是使用青铜器了呢?
“国家要发展,百姓要富裕,是要从各个方面去着手的,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
“让粮食高产,让兵器更有威力,让赶路更加快速,这才是国家发展的方向,这才是读书人应尽的责任。”
说着李蒙差点说出来一些不合时宜的政治话语,幸好他及时更改了过来。
“好一个国家要发展,百姓要富裕,改进创新!”
李世民听完后直接惊叹道,“此言甚是精妙!说得十分在理,也解释了读书人新的作用,那就是改进创新。”
不过是一些打鸡血的话,就让李世民感到精彩,若是让后世的打工人听到,肯定会嗤之以鼻,不予理会。
然而这是在大唐,所有事情才刚刚起步,十分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
在场的其他人也都仿佛有了全新的认知,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理解了李蒙当初描述的后世的发展速度。
“改进创新我理解,可是都没有一个方向,如何改进?”魏征又提问道。
牵扯行业太多,李蒙只好粗略的回答这个问题,举例说明。
比如衣服自然是要越轻薄透气,或者轻便保暖更好,甚至是颜色多样也算。
粮食的产量增加,吃食的种类要变得多样,美味。房子要坚固耐用,或者是美观舒适。
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举出了适当的例子,给大家一些启示,有一个方向去改进创新。
接下来讨论的就是提高工业产量,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目前来讲就只能增加人力,改进工具。
增加人力也只有等,等到粮食丰收后可以余出一些人。然后就是鼓励生育,有了粮食多养孩子也不成问题。
当孩子长大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器械,就不再需要孩子们去干活。他们便可以去学习,如此就能有更多的技术人员。
关于改进工具,这个就需要李蒙的指导和一些工匠们的灵感,而李蒙已经在这么做了。
至于灵感,那就是碰运气的事情,不能抱有太大的期望。
这两件事情讨论完后,一群人就在皇城里吃饭,然后又接着商议阅兵和出征的事情。
这时候就少了很多人参与,留下的是李世民的铁杆心腹,和李蒙第一次到长安见到的人数一样。
经过商议,李世民决定把目前使用的所有武器都展示出来,让在场的各国使臣都开开眼。
主要是震慑周边小国,让他们不敢再造次。还有在剿灭突厥的时候不让李世民分心去应付。
经过工坊匠人们精心钻研,制造的武器装备已经赶上二战初期的水平了。
这是让李蒙没有想到的事情,这些工匠到底是大唐工部的精英,稍微给一点提示就能制作出来相应的物品。
至于武器的材料有些稍微差一点,其余的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了。
材料试验工坊的匠人也都在不停地试验,相信很快就能试制出更好更合适的武器材料。
商议事情的时候,有了一个小分歧,那就是到底要不要邀请突厥人来观看。
经过短暂的商议,李世民还是决定邀请。
因为现在才是五月份,距离秋收还有五六个月,足够将士熟悉全新的武器。
为了让每个将领都不争抢,李世民让十六府①都有数量不等的换装,也算是平衡各个将领的想法。
顺便还能让突厥人把消息带过去,加上突厥内部已经分裂,一定会有人不相信,从而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
至于是派谁做指挥官,还没有定夺,也不好现在就定下来,毕竟这可是剿灭突厥,所有将领都想去。
李世民没有提,大家也都没有争取,只是在心里期待自己能参与。
由于定下的是秋收后出征,而那时候朔方以北的地方已经很冷了,所以李蒙还特地提醒了携带足够的保暖衣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