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巴尼-罗纳在《卫报》中写道的:“将洛巴诺夫斯基称为一个‘干瘪’的人是不合适的,他并不是那种毫无创造力、只能靠活塞动力移动并叮当作响的国际象棋机器。”
他属于50年代的苏联:就像西方一样,体现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热忱。
洛巴诺夫斯基最动人的品质在于他适应环境并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他永远没有停止学习,即便是作为一位最严格的导师。
当他1965年以球员身份离开基辅迪纳摩时,他依然作为一名煤炭电力工程师继续在敖德萨理工学院进修他第二个本科学位,即便是他从来都没有实际应用过他的其他专业知识。
在洛巴诺夫斯基成长的那个年代,苏联社会的显着特点是将技术进步当作一种比赛,并在全苏联发起比拼教育优势的运动。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很少能接触到先进科技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而洛巴诺夫斯基发现通过创新精神和自我完善的态度,他也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教练。
当他执教基辅迪纳摩时,备战和外国球队的比赛总是非常艰难,因为苏联国内的电视台无法收看外国的足球联赛。
洛巴诺夫斯基有个同事在乌日哥罗德,那地方位于苏联和斯洛伐克的边境上,并且距离匈牙利边境也只有几公里远。
在那里,能接收到匈牙利电视台的信号,所以外国联赛的视频就被拷贝下来并制成录像带,随后被偷偷带到基辅供洛巴诺夫斯基和他的同事去加以分析研究。
然而偷录影像资料并不算什么创举,奠定洛巴诺夫斯基成功的基石是他创造的那套系统。
现在,洛巴诺夫斯基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体育科学研究学院院长——阿纳托里-泽伦特索夫之间的合作已经尽人皆知。
而在当时,他们之间的往来几乎无人知晓。
起初,很多足球界人士都反对他们之间的合作,他们声称这是在剥夺足球比赛的灵魂。
当洛巴诺夫斯基于29岁时挂靴后,他的教练生涯起步于第聂伯罗,当时他非常渴望建立起一支球队并驰骋于顶级联赛。
所以当泽伦特索夫声称他可以借助数据收集系统帮助提高他的球员后,二人一拍即合。
学院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个系统,凭借该系统,每一寸场地上发生的一切都可以被电脑收集并分析。
包括每名球员的的位移速度、从某一特定区域到另一特定区域所需的时间、在同伴脱离区域时球员们怎样相互补位以及他们在有球和无球情况下的表现等等。
萨姆-阿勒代斯是出了名的足球数据分析系统的倡导者。
当他以球员身份效力于美国职业大联盟时,他曾经观察过美国橄榄球联盟中的几支球队,在此之后他就认为这种将比赛割裂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的系统将大有可为。
根据球场上的具体事件做出反应只是泽伦特索夫和洛巴诺夫斯基工作的一小部分。
利用从莫斯科引进的电脑筛选适合自己战术体系的球员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流程,利用该电脑制作的程序能够对球员在场上所需的关键技能做出评估。
洛巴诺夫斯基曾经执教苏联队,当他为了即将到来的欧锦赛遴选球员时。
他也运用了一些类似于测试的方式从40人大名单中挑选出了20名球员作为最终参赛名单。
尽管媒体对他采用的一些方法嗤之以鼻并极尽嘲笑奚落之能事。
但是苏联队最终闯进了决赛,虽然他们最终败给了拥有“三剑客”的荷兰队,虽然在小组赛中他们曾经战胜过橙衣军团。
荷兰人的足球理念也借鉴了洛巴诺夫斯基的战术原理。
米歇尔斯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全攻全守理念,该理念着重强调了球员在无球状态的紧逼以及球员场上位置的普适性。
而这些也是洛巴诺夫斯基给他的队员们着重强调的——每名球员都必须能踢任何位置,所以他们的个体性将会被整体所取代。
然而关于究竟是谁创造了这种相互换位战术的争论将势必无限延续下去。
无论你称之为全攻全守、tiki-taka或者是控球压迫也好,洛巴诺夫斯基无疑是一位具有卓越开创精神的战术大师。
而当他面对一些从外界引进的新理论时,他也会表现地非常执拗。
关于谁更优秀的命题在整个苏联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事实是在基辅迪纳摩豪夺17座冠军奖杯那段时期里,斯巴达克仅仅赢下了三次苏联全国联赛冠军以及一座杯赛冠军。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聚集了大批的拥趸,并诉说着自己的传奇。
基辅迪纳摩的成功历程依靠的不仅仅是先进的足球理念。
他们需要最适合该体系的球员,以及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保证该战术的完美运行。
但是两者都需要一样东西的支持:钱。
面对阿联酋国家队的盛情邀请和天价年薪,洛巴诺夫斯基于1989年,也就是基辅迪纳摩转为职业化的第二年离开了球队,在他返回祖国之前他还在科威特国家队的帅位上执教了三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