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作品:撩魔|作者:太卡|分类:仙侠|更新:2023-02-25 03:44:46|字数:4486字

刘焕臣弃儒从墨,但还不够。

儒家发展至今,是三大体系中最大的显学。

所以顾尊没觉得紧靠他自己三天的学习,能明悟什么。不过没关系,没有什么事能难得住顾大佛爷。

墨院中。

顾尊叫刘焕臣来到跟前,短短两日,头发已经有些夹杂着白色了。

“巨子!”刘焕臣恭敬的行礼。既然已经入了墨学,那他就不再是儒生,而是墨者。自然称呼顾尊为巨子。

顾尊说道:“你觉得墨家学说如何?”

刘焕臣答道:“醍醐灌顶,当为显学。”

顾尊问道:“那你有战胜儒学的信心吗?”

刘焕臣沉默了一下,摇摇头:“回禀巨子,其实没有太多。”

顾尊笑了,淡淡说道:“无妨,除了墨家学说,我今日再传你一道,名为杨朱学说。以此学说进行互补,儒学虽然强,但也能打一个措手不及。”

刘焕臣眼前一亮:“请巨子传授!”

顾尊这是真的拿出大杀器了。

墨家学派是墨子所创,而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伟大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也反对孔子的礼教。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历来关于杨朱学说最初起源都来自《道德经》,例如其第十三章言: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因为较近于道家,而勉强归入道家。但和老子的思想并非完全一致,老子贵柔而杨朱贵己,且又为庄子所斥,不归入道家正统。

所以杨朱起于老、儒、墨之后,确实是独树一帜,杨朱乃自成一家。

在古代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说法,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杨朱学派在战国时代独树一帜,与儒墨相抗衡,卫道之庄周,宗儒之孟轲皆曾加排斥与攻击。大概正因为这种非议的影响,传后世学者望而止步。

更加之秦皇焚书,汉武独尊儒家,因而秦汉时即销声匿迹。但这并不等于其学说及影响之亡绝,只不过沉隐民间而已,

墨家、杨朱都不见踪影,反倒是儒家越发正统。

这一次顾尊以墨家、杨朱双学说加持,暂时剔除掉两者相斥的部分,一致对外,合击儒学。

顾尊传授了杨朱学说之后,刘焕臣却并不能完全接受。如果说墨家学说还受到儒学影响而产生,那么杨朱学说就完全是自成一体,和他原本接受的儒学根本就是背道而驰。

刘焕臣不仅问道:“儒家以仁以为天下,墨家也谈兼爱。可巨子所传的杨朱之学讲的是‘贵己’之说。是不是有些自私、堕落了?”

对于这样的疑问,顾尊并不意外,只是说道:“当今天下不说远处。眼前便是离国两国纷争,相互侵略、损以利亡,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轻死,贵公贵仁之说,已成虚伪之谈。”

“所以‘贵己’之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说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损,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吗?”

其实这就是一种对原本认知观念的挑战。

受儒家的“仁”之学说影响,世人从未觉得“杀身成仁”、“存天理灭人欲”有何不对。

但顾尊却明白,人保持合理的利己主义其实是没错的。

真正合理的利己主义,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利益或幸福,虽不会有意地作利他之事,但至少不要危害别人的幸福,才可算得利己。

且自保自利虽系自然的本能的要求,亦虽有相当的才智学养,方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亦须有相当的修养和克制,方能不致损害别人的正当利益。故利己主义,亦有其道德价值。

这种利己主义,其实就是现代人的思维模式。我想过好我自己,你别来道德绑架我。这种事其实放在现代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放在封建时代,就是大逆不道的歪理邪说。君让臣死,臣还敢不死?

所以杨朱学说特别的接地气,首先就是生死观。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死皆归为腐骨,你生前是好人与坏人没有不同。

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生命,生难遇而死易及,这短促的一生,应当万分贵重,要乐生,一切以存我为贵,不要使他受到损害,去则不复再来。

生命比一切都重要,而生命对人只有一次而已。因此,杨朱强调的只是个人的利益,而不重视国家的利益,从而导致了无君论。

而这,也是顾尊为了推翻大离王朝埋下的伏笔。

最后是顺应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当全生,物既养生便当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羡寿,聚物而累形。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为外物伤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撩魔》,方便以后阅读撩魔第103章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撩魔第103章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并对撩魔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