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军校短训

作品:轩辕新明录|作者:林芫美|分类:历史|更新:2022-12-12 11:21:36|字数:5218字

第二天,刘迪我的灵柩在众人的簇拥下,登船启程回上海。

许纬辰、姜承志与柏应理、许缵曾扶柩同行,王恭先、黄甲、孔国元等人按照许纬辰的安排,先回上海参加刘迪我的纪念弥撒,然后去杭州面圣。项绍宽暂时留在崇明主持大局,整编投降的清军,清剿岛上零星的残余敌人。

三天丧礼过后,刘迪我的棺椁就在徐家汇教堂附近下葬,与文定公徐光启毗邻。

许纬辰和陆希星、洪诚丘商议,趁着战事的间歇,一起回一次杭州,凑齐了人好商议一些大事。于是,几人辞别了徐太夫人,与一众官员一起,带着四万两银子回杭州。

到了杭州的第一件事,当然是觐见皇帝朱慈炤。一共四个人,分了三个批次引见。

第一个是许缵曾。这一次巧取崇明岛颇为有功,又报效了四万两白银,当然要别有恩典。朱慈炤赐座赐茶,好言安抚。毛渊明当着朱慈炤的面,开读和许纬辰一起拟好的诏书,诏封许缵曾为通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加南京兵部侍郎衔。

给许缵曾这样一个官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来四万两银子数额巨大,假如旁人直接买官,出价四万朝廷还接不起,因为按照清朝方面的市价,可以买的最大的官是四品道台,也不过是一万六千两,四万两买两个还有找。二来,许缵曾毕竟初来乍到,若是给他什么实职,排在了东宁众官员之前,怕有人有意见,詹事府是东宫名下的机构,朱和尭年纪尚幼,而且还没有被册封为太子,因此整个詹事府尚无一名官员,也无事可办,是纯粹的虚职。所以,詹事府詹事加南京兵部侍郎衔是三品官里的顶流,却又不影响到其他人。

许缵曾谢了恩,又陈奏刘迪我、柏应理有功,求皇帝下诏褒奖。朱慈炤就按照毛渊明事先嘱咐的,说过两天就会有恩旨。

第二个被引见的是王恭先。王恭先是顺治十六年的二甲进士,这次也是立了大功,朱慈炤同样赐座赐茶,温言嘉奖,宣诏晋升为宁波府同知,即日赴任。

第三批就是黄甲和孔国元,这两位武将就不怎么适合坐下喝茶聊天了,因此让他们站着答话。当然这两位也不怎么在乎,只是关心自己的功劳和仕途。毛渊明也就不等朱慈炤说什么,直接开读诏书,黄甲和孔国元献降有功,赏军校短训。

黄甲和孔国元都听不明白,什么叫“赏军校短训”。许纬辰自然是让他们先叩头谢恩。

郑经登陆之后,军机处就安排邹树人和韩鹏在杭州城绿营兵营办理军校,挑选流民中的单身强壮男子,训练之后送去前线当兵。离开崇明之前,项绍宽嘱咐许纬辰,这一次趁着要封赏两名武将的机会,设立“赏军校短训”这个名目,用来树立军校的形象和威信。

因此退出来之后,许纬辰就给黄甲和孔国元详尽的解释道,所谓军校,就是将士转升官职之所,如同科举出身之人要进过翰林院才能当大官一样。

“那什么叫’短训’?”孔国元问道。

“入军校训练,自然会有长短之分。你们两位本身是游击、都司,只需半个月的短训,肄业之后就能高升了。”

在黄甲和孔国元听来,这个“短训”仍然是多此一举,武将升官不是兵部一纸公文就能办到的吗?但既然许纬辰承诺了半个月之后就能高升,也就不再争辩什么,由侍卫带着去邹树人那里报到。

忙完事情之后的第二天,毛渊明召集大家开会。

说起许缵曾报效的那四万两银子,大家都忍不住喜上眉梢。然而这笔钱怎么用,是个大问题。常镇业和文济世都希望拿这笔钱作为储备,发行宝钞,盘活一下经济,邹树人则希望再购买一些武器装甲,供应前线。

毛渊明若有所思,显然对钱的用途另有考虑,但又好像没什么把握,有些犹豫。

“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商量嘛。”洪诚丘看毛渊明为难的样子,直接问道。

毛渊明笑了笑答道:“嗯,我是想啊,能不能给朱慈炤造一个行宫。”

“造行宫?”

“嗯。这段时间你们不在,不了解情况。”毛渊明解释道,“朱慈炤住在石调声府里,住是没问题,但官员时不时回来朝见,就显得有些拥挤。葛世振的经筵隔日进讲,偶尔还会撞上皇后胡氏在院子里,显得非常尴尬。”

“是啊,官员们去见皇帝,每次都从我们住的前院穿过。我们倒也无所谓,但他们都挺尴尬的。”鲍婧补充道。

“还有啊,我看朱和尭一个人读书,也挺寂寞的,想从育婴堂找几个同龄人给他伴读,只是石调声府的书房太小了,坐不下几个人,我想能换个大点的地方。”林樱也觉得需要给朱慈炤换地方。

洪诚丘挠了挠小平头,说道:“要不,重新寻一处参领的宅子,修葺一下,你们这些女孩子先搬过去住,石调声府完整地留给朱慈炤,那就不拥挤了,官员进进出出也不至于尴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轩辕新明录》,方便以后阅读轩辕新明录第九十六章 军校短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轩辕新明录第九十六章 军校短训并对轩辕新明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