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回 巡视篇(完)

作品:明末:辽东雄狮|作者:秋予岸|分类:历史|更新:2023-07-16 18:21:03|字数:4436字

卢象升独坐在偏厅,心情复杂。

关于杨承应,他是虽未见面却闻其名。

早在大名府任职时,遇到杨承应的部下孟乔芳就以剿灭登州叛军为名,迁徙山东百姓。

卢象升曾上书朝廷,请求朝廷治罪,却被无视了。

到了宣大任总督,他愈发感受到杨承应的恐怖。

整个北方,已经被渗透成了筛子。

所以,他没有选择惊动他人,而是单独找杨承应会面。

原因无他,抓不抓得住杨承应还是其次,辽东军肯定最短时间拆了长城,在当地人引路下救援。

卢象升正想着,只见一个身着锦衣的青年走了进来。

“卢大人,让你久等。”

杨承应笑着说道:“外面雪景正美,大人可否愿意与我一起到外面逛一逛。”

“客随主便。”卢象升道。

杨承应笑道:“哈哈……这里你我都是客人。请!”

“请。”

两人沿着花园的石子小路,往花园深处走去。

“卢大人今年三十又四了吧?”杨承应率先开口。

“正是。”

卢象升点点头,有些感慨道:“到明年的三月初四,便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大节。”

杨承应若有所感。

这里的节,不是气节,而是“坎”的意思。

古人常用虚岁称呼自己,卢象升生于1600年,明年35周岁,虚岁是36。

人们常说,三十六岁是人生中的一道坎,是运势最差的本命年。

所以,农村很多人会过三十六岁生日。

杨承应没穿越前,很小的时候还去吃过席。

因此不陌生。

“杨经略今年贵庚?”卢象升反问。

在他这里,杨承应只是蓟辽经略。

“三十又一,明年就三十二。”

杨承应也说了虚岁。

“多少人枯坐书斋,至今还是童生。杨经略却东征西讨,将广大的土地纳入掌中。”

卢象升不紧不慢的说道:“连在下小小的努力,也被杨经略轻而易举地瓦解。”

他指的是,之前用贸易“要挟”蒙古外喀尔喀各部,让他们远离杨承应。

不料,三大汗听说辽东军都到了赤塔地区,立马改了风向,甚至携九白之贡觐见杨承应。

别看杨承应只和三大汗举行宴会,简单见了一面。

实际上,调子已经定好。

剩下的事,交给政事院和理藩院办理即可。

远在漠北的三大汗尚且如此,更别提已经纳入杨承应管理的蒙古其他各部。

“话不能这么说,我也是为了大明北方的稳固。”

杨承应笑道:“边境百姓的安宁,历时近一年时间,巡视包括奴儿干都司在内的大明故地。

朝廷不给我嘉奖也就罢了,怎么还认为我在威胁大明江山。”

“额,杨经略的话有几分道理。”

卢象升被堵得说不出话来。

他正要再说,却被杨承应抢先一步:“倒是卢大人,山西的鼠疫处理如何?”

“这个嘛……”卢象升有点难以启齿。

明末天灾人祸不断,其中鼠疫横行北国十余年。

虽然没有明确人数记载,但从“十室九空”等字眼儿,便知道鼠疫有多严重。

而鼠疫的开端,据历史记载是山西。

听卢象升的口气,杨承应知道这事儿不乐观,便问道:

“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吗?”

“实不相瞒,钱财与粮食等事都不够。鼠疫虽控在一个地方,却不能持久。”

卢象升说道:“陕西大旱,不少百姓背井离乡来山西。此处刚刚上报没鼠疫,别处又报了上来。”

杨承应听了,心中有数,说道:“钱财和粮食我可以帮你,就地为你募集白银十万两,粮食五千石。”

“真的?”卢象升眼前一亮。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杨承应道,“卢大人却要想明白,会不会是当地官吏为了坑骗饷银,而故意谎报消息。”

“这可能是有的,但山西这么大,我怎么能都查实呢。”

卢象升说的有些委婉。

实际上,是有些官吏谎报鼠疫,卢象升却碍于这些官吏背后的大人物而无法处置。

他只能尽量查实,然后再拨银子。

可是,这样做治标不治本,反而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再加上开垦土地不利,已经有言官上书弹劾了。

“既然卢大人这样说,我不如教大人一招,如何治这些官。”

杨承应盯着卢象升,自信地说道。

“不知杨经略用什么办法?”卢象升很是好奇。

“卢大人随我来就知道了。”

杨承应刻意卖了个关子,起身相邀。

卢象升越发好奇,跟着杨承应一起走向东院的正堂。

他们到了正堂的侧门,但没有进去。

只见一个个身着锦衣华服的商贾,自觉地排好了队,在向坐在桌子后面的索尼缴纳金银等财务。

索尼拿着两个本子,一个封面是红色,一个封面是黑色。

一个瘦子捧着一匣子白银,放在桌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末:辽东雄狮》,方便以后阅读明末:辽东雄狮第八百零五回 巡视篇(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末:辽东雄狮第八百零五回 巡视篇(完)并对明末:辽东雄狮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