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骑飞入京师。
他们把尤世禄兵败的消息,带给身居深宫的崇祯皇帝。
朝野震动。
写着“九思”的匾额下,崇祯拿着邸报,对群臣道:
“尤世禄也算沙场宿将,怎么轻而易举的中了敌人诱敌之计,损兵折将,副将罗岱战死!”
“启奏陛下,此事另有内情,容臣禀奏。”
温体仁站了出来。
“讲!”
“启奏陛下,朝廷拨给熊文灿的二百八十万两饷银,熊文灿并没有发给尤世禄麾下士卒,致使士卒心怀怨恨。
再者,山区道路行进艰难,粮食供应不易。熊文灿不等江南运粮船到,强令尤世禄进山围剿。
大雪封山,粮食无法抵达军中。军中粮食仅够全军两日食用,很快就断了粮。
献贼异常狡诈,命义子张可望诈败两阵,诱尤世禄深入山区,再伏兵四起,这才有了房县惨败。”
温体仁了解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打了败仗的尤世禄,在第一时间上奏朝廷,说明战败原因。
尤世禄本来不应该越过督抚,擅自上奏朝廷。
可是没办法,这一仗败得太惨了。
一万余士兵只剩千余人,尤世禄的总兵印信、旌旗都丢了,本人还受了伤。
如果再让熊文灿单方面上奏朝廷,在奏疏里瞎说一通,那他将落入万劫不复之地。
至于温体仁为什么这么相信尤世禄的奏疏。
那是因为熊文灿贿赂的“权门”,其实不是他,而是詹事府詹事姚明恭。
再说直白点,姚明恭和熊文灿是姻亲。而姚明恭的密友,正是兵部尚书杨嗣昌!
是的,熊文灿是姚明恭介绍给杨嗣昌。
不过杨嗣昌还想再考虑一下,被温体仁抢先一步举荐。
温体仁要借着这个机会,目的是扳倒杨嗣昌。
“熊文灿竟如此无用,当初温卿家却向朕举荐!”
崇祯大怒。
“陛下,臣是看了他在两广任上的政绩,才误以为他是大才。他自己在奏疏中也说,定不辜负圣上期望。”
温体仁甩锅:“臣万万没想到,他如此无用。兵部也没认真的调查熊文灿,报给微臣。”
这件事,扯到了杨嗣昌的头上。
杨嗣昌不得不站出来:“启奏陛下,臣的确有失察之罪。只是臣也想不通,二百八十万两饷银,熊文灿竟一文不发。”
崇祯也是一肚子疑惑,便道:“此事必须查个清楚,立刻命锦衣卫将熊文灿下狱。杨爱卿,你再想一个合适的人选奏上来。”
“臣,遵旨。”杨嗣昌弯腰领旨,“不过,吸取上次教训,请陛下恩准熊文灿在任上戴罪,直到新一任的总督赴任。”
崇祯点头同意。
温体仁傻了眼,这件事怎么就被皇帝轻飘飘的带过,不追究杨嗣昌的责任。
转念一想,他恍然大悟,失策了!
熊文灿是皇帝派太监考核的,通过后,委派五省总督。
杨嗣昌这是在给皇帝顶罪,皇帝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臣保举宣大总督卢象升出任五省总督,主持围剿之事。”
杨嗣昌奏道。
“嗯。卢象升才干优长,是个合适的人选。”
崇祯点点头,比较认可杨嗣昌的话。
这时候,温体仁站了出来:“陛下,臣认为卢象升不合适担任五省总督。”
“为何?”崇祯问。
“宣大自卢象升到任后,百姓安定,开军屯三十万亩,储存了二十多万石谷米,又息谷四万余石。”
温体仁说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通过各地马市,从土默特、外喀尔喀获得战马,并且拉拢他们以牵制杨承应。
如此大才,应该继续放在北边防线,与洪承畴一道确保大明北方边境的安宁。”
崇祯认为有道理。
杨嗣昌的心沉了三分,眉头皱起,但不敢再保举卢象升。
“其实,阁中有一人很合适担任五省总督。”
温体仁说这话时,眼睛瞥向杨嗣昌。
杨嗣昌一颤,这不是难为我嘛!
但他不敢说“自己不行”,而是站出来说道:“启奏陛下,臣在中枢已久,不知前线情形,臣保举陕西巡抚孙传庭。”
“孙传庭资历太浅,任陕西巡抚已经是破格提拔。”温体仁道。
杨嗣昌还要再举荐。
崇祯却打断他:“杨爱卿,你先下去。想清楚后,再上奏,朕会通盘考量后再做决定。”
“臣……遵旨!”杨嗣昌只得退下。
其实,他已经察觉出皇帝的意思——让他去总督五省军务。
人贵有自知之明,杨嗣昌可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居于中枢,调度四方,可以!临阵统兵,不行。
从皇宫回到府邸后,杨嗣昌把自己关在书房,写奏疏。
但一直没有好的思路推脱此事,所以写写停停。
这时候,府上下人来报,姚明恭来了。
杨嗣昌起身,迎接这位密友。
姚明恭一进来,纳头便拜:“肥翁弟,是我害了你。”
肥翁是杨嗣昌的号,姚明恭比杨嗣昌大五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