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承应苦心研究火棉的时候,李国英率领骑兵第三团,在杨嗣昌的带领下,抵达目的地——陕西庆阳府。
这才是杨嗣昌的目标。
他和李国英把银子放在山西的府库。
为了怕自己赔钱,杨嗣昌还命山西巡抚亲自带人盯着存银的府库。
杨嗣昌这么煞费苦心,完全是因为贼军闹得太凶。
自陈奇瑜兵败下狱,农民军连战连捷。
趁着洪承畴在处理西宁兵变的机会,攻入巩昌、平凉、临洮、风翔诸府数十州县,击败贺人龙、张天礼军,杀固原道陆梦龙,围陇州四十余日。
洪承畴正式接任五省总督,立刻转头向东,抵达庆阳。
他向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发出命令,命他们派出最精锐的士兵前来支援。
来庆阳汇合的,也是当时名将。
宁夏总兵马世龙,延绥总兵贺人龙,陕西总兵左光先……
这些都是历史上活跃的军头。
而且基本上换了一茬,前面的那些都随着陈奇瑜,一起被解职。
其中就有前延绥总兵杜文焕。
他一个子儿没收到,还是免不了被解职的命运。
跟着一起没的,还有练国事等一批文臣。
新任陕西巡抚也是咱们得老熟人,名叫孙传庭。
孙传庭在家赋闲很久。
他是万历三十七年的进士,获赐同进士出身,袁崇焕、梁廷栋、马士英等知名大臣与他同榜。
本来是应该出任顺天府丞,但他和温体仁关系不睦。
恰好练国事出事,温体仁顺理成章的让孙传庭就任陕西巡抚。
这么多有“牌面”的人,愣是等了杨嗣昌好久。
一群人在庆阳府衙门见到杨嗣昌,个个都很气愤。
“诸位,诸位……”
杨嗣昌一边抱拳,一边解释道:“并非本官有意拖延,只是本官辛辛苦苦去借兵,所以来晚了。”
“借兵?”延绥巡抚周汝弼道,“老杨,你骗谁呢。你大同兵可是精锐啊,还用得着借兵?”
“这不是为了洪总督能旗开得胜嘛,我才不远千里借兵。”
杨嗣昌比洪承畴年纪大,中进士的时间也早,所以坐上首。
他看着对面的洪承畴,笑道:“我们这次定能把贼军尽数剿灭,以报陛下。”
洪承畴只略笑了笑,心如明镜。
四正六隅是杨嗣昌的主意,被陈奇瑜办砸了。
朝廷又因他的剿饷提议,备受朝野批评。
最近,朝廷因为没钱开始找勋贵和大臣们捐银子。
杨嗣昌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哪是在帮助他洪承畴啊,是在帮助杨嗣昌自己。
但洪承畴不会不给杨嗣昌台阶下,便问道:“不知杨总督,找谁借的兵马?让我们等了数月之久。”
“我是从辽东镇借的兵!”杨嗣昌应道。
此话一出,衙门内一片哗然。
总兵们在这种场合,连自由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只面面相觑。
孙传庭倒是可以随意开口:“是蓟辽武经略麾下的兵马?”
“正是。”杨嗣昌肯定的点点头。
心里还有些小得意。
洪承畴睁大眼睛:“不知道杨总督借的是哪支军队?”
他和杨承应有过短暂的接触,知道辽东军不止一支。
“辽东军整编第二军新六师骑兵三团,共有战兵两千人。”
杨嗣昌回答。
周汝弼微微皱眉:“才两千人,是不是少了点。”
“不少啦。”杨嗣昌说道,“本督为了借这点兵,可是费了好大的力气。”
“早就听闻辽东军能打,是不是真的啊?”周汝弼还是不信。
农民军据说有二十万之众,靠两千战兵,太不现实。
洪承畴却道:“无论如何,感谢杨总督大力支持。”
行了一礼后,他又问:“我们能不能去看一看辽东军?辽东军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呢。”
杨嗣昌想了一下,说道:“可以是可以,但军法森严,你们到了之后别乱走。”
话说的有些难听,却是实情。
杨嗣昌这些日子跟着走,明显感受的出来。
他有个仆人就因为在营中乱窜,挨了十几军棍。
“这是当然的。军法无情,古已有之,咱们走吧。”
洪承畴起身,他有些迫不及待。
然后,府衙外的百姓们,就看到一顶顶轿子在士兵保护下,像流水一样离开了府衙。
骑兵第三团驻扎在庆阳城外,东南角的周庄。
众官往军营,还没到,就看到李国英率众将在营外等候。
如果是寻常军队,他们会直接到营门口下轿。
但是得给杨承应一个面子,众官在营门外便下了轿。
李国英上前:“末将李国英,率团中大小将士,恭迎洪总督、杨总督及诸位大人、总爷。”
洪承畴答礼后,问道:“将军知道我们来?”
“额……不知道,只是临时看到,简单的布置一下。”
李国英答道:“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还请见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