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七日,距离运动会仅过去十五天。
杨承应便率领宁完我先行,在侍卫护卫下巡视四方。
作为一名合格的统帅,需要给部下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
适当的离开,可以让部下们不受约束的执行他制定的政策。
另一方面,杨承应也要深入民间,多了解一下情况。
第一站便是盘山驿。
这里本来只有一座驿站,但随着人口大量涌入。
阎鸣泰组织人手在这里开辟土地,耕种水稻。
如今,这里已有百姓十七万,耕地五十万亩,其中水稻三十万亩之多。牧场两万亩,园地五千亩。
盘山驿已经变成盘山镇,只是习惯上还称呼盘山驿。
杨承应带着宁完我和侍卫,径直到一户农家。
听闻经略光临,别说这户农家受宠若惊,附近的村民都扔下农活赶过来。
一时间,院里院外都是老百姓。
这让祖泽洪压力山大。
杨承应坐在屋里,品尝了一口户主小心翼翼递来的茶,感觉有些苦涩。
户主估计是真的害怕,身体都在抖。
他颤抖着,小心翼翼的赔笑:“经略,这是我们的茶,您怕吃不习惯。”
“不会,我以前也喝这种茶。”杨承应笑道。
“那就好。”户主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杨承应却有了问题:“老丈,您家中喂了几头猪?”
“两头猪,一头宰了卖钱,一头留着自己吃。”
老汉憨笑着回答。
“有羊没?”
“有,四头羊,打算都卖了换钱。”
“鸡几只?”
“三只,两只卖钱,一只等儿子儿媳回来杀了吃。”
“你儿子儿媳干什么去了?值得杀一只鸡庆祝。”
“他们去梁房口修城。”老汉回答。
杨承应听到这句,目光却是一凛:“哦,就是说,小两口现在都在梁房口。多久没回来?”
“是啊,有两个月。”老汉不明就里。
杨承应心中顿时疑惑。
梁房口也就是营口,位于盘山驿东南一百六十里,辽东镇人口充足,怎么会在这么远招人!
“是谁通知他们去的,还是小两口自己找去的?”
杨承应赶忙问道。
“是盘山镇贴的文告,我儿子儿媳去应聘被挑中,和其他人一起前往。”
老汉怕自己年纪大记错了,还问门外张望的乡亲对不对。
外面的老百姓纷纷附和。
“祖泽洪,派人通知乡正前来。”杨承应下令。
“是。”
结果祖泽洪派的人刚走出村子,就遇到了盘山镇的乡正——颜可枢。
颜可枢听闻经略到来,赶忙前来迎接,和侍卫正好遇上。
“下官盘山镇乡正颜可枢,拜见经略大人。”
进到农户堂屋,颜可枢抱拳行礼。
“颜乡正是哪所求知学堂出身?”杨承应问。
“回大人的话,属下是金州求知学堂四期学生,原本在金州卫罗指挥使麾下,做一名仓吏。”
颜可枢恭敬的回道:“后来通过考核,被授予百户。如今托经略洪福,于去年被授予盘山镇乡正。”
回答的这么详细,是颜可枢抓住难得的机会,向直接决定自己命运的经略,表现自己的阅历和才干。
“我问你,梁房口在修什么,值得大老远的从盘山镇要人。”
杨承应点点头,开口问道。
“是在修官营牧场,选去的人都是有养马经验的。”
颜可枢答道。
“牧场?”杨承应不再管理具体事务,对这类事完全不知道。
“从盖州到北宁府有一大片草地,不适合种地。”
颜可枢解释道:“北宁府的阎大人和盖州的吴大人商议后,一起在这块地方修建牧场,养育马群。
这位老丈以前是马户,懂得喂马。可惜年事已高,他的儿子吴国柱也擅养马,所以被选中。
为了照顾吴国柱,不使小两口长期分离,准许他带媳妇一起到梁房口,烧火做饭。”
一件事解释得很清楚,还知道农户的实际情况,确实可以。
杨承应笑道:“你这学没白上,有见地。等你到北宁府,可以来经略府找我。”
“属下谢经略恩典。”
颜可枢激动得膝盖一软,差点就要跪下了。
但他立马想到经略不喜欢别人跪他,又赶紧站定,抱拳谢恩。
杨承应站起身,轻拍他的肩膀,然后向老丈抱拳道别。
颜可枢愣住,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怔怔地望着经略离开方向。
“驾!”
杨承应策马狂奔。
“经略,您这么着急是想看牧场是什么样子?”
宁完我在后面,骑马跟着。
“嘿嘿……我是很想看一眼牧场是啥玩意儿。”
“最重要的,是很高兴看到两地没有各管一块,而是通力合作修官营牧场。”
“哈哈哈……还是你懂我啊。”
杨承应哈哈大笑。
一个运行良好的行政机构,有一个标准。
那就是两地共同处理边界的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