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勋的密信后脚也到了。
相比于潜伏在李朝的细作送来的密信,王绍勋的详细得多。
天启四年正月十七日,有六个人到王宫揭发李适谋反。
李朝国王李倧担心刺激李适,只派人逮捕包括李适儿子在内的大部分嫌疑人,给的罪名是受贿。
此举,真可谓是掩耳盗铃的李朝版。
你都抓他儿子了,李适还不发狠,更待何时。
于是,李适毫不犹豫地把李倧派去抓他儿子的人全部杀了,于二十二日正式举兵。
正月二十二,是李适和王绍勋约定的日子。
王绍勋把这个日期写在密信里。
按照时间计算,是两天后。
这给了杨承应充分调兵的时间。
“诸位将军,大好良机,怎能错过!”
杨承应站在地图前,面朝着被他召来开会的将领们:“我打算先把兵马调到大长山岛集结待命,只等李朝使臣一到,立刻出兵。”
诸将听到这话,都跃跃欲试。
“我们此次出兵的目标很简单——击败李适,助李朝平息战火。”
杨承应指着墙上挂的地图,“李适麾下兵马虽多,真正能称得上精锐的,只有数百骑兵和来自倭国的鸟铳手。
因此,我军不需要出动太多兵马,便可取胜。”
“刘将军、邓将军、孙将军留守归服堡。张将军和耿将军随我出征,耿将军在大长山岛早已集结待命。所以,张将军下去后,集结人马到那里等候。”
“得令!”张存仁慨然应道。
他上前接过杨承应递来的令箭,抱了抱拳,转身离开。
“征集随军民夫,筹备大军所需粮草,运往大长山岛装船。”
杨承应看向沈世魁:“此事,有劳沈将军。”
沈世魁起身:“属下这就去办,天黑前发出去一批。”
杨承应又来到宁完我面前:“岛上的事有刘先生,宁先生随我去趟李朝。”
“已经熟的不能再熟。”宁完我风趣的说,“就像回家过年一样,讨点压岁钱不过分吧。”
众将都被他逗笑了。
“好,各部依照安排行事,越快越好!”杨承应下令。
“得令。”
众将起身,纷纷离开正屋。
只有邓长春和孙定辽主动留下来。
“两位……想随我出征?”杨承应问。
“杨帅,刘将军留下来主持大局,我和孙将军又没事干,想一起出征。”
邓长春是个直性子,有不痛快就说出来。
杨承应蛮喜欢他这个性格。
“双拳难敌四手,归服堡刚刚安定,需要有人协助刘将军镇守。”
杨承应安慰他们道:“等再有合适的机会,我一定调你们随军出征。”
邓长春和孙定辽也是逃过难的,知道安定的重要性,便没再言语。
李朝的局势变化很快,早在杨承应的预料。
自李适举兵后,韩明琏、郑忠信等相继响应,导致叛军的声势大振。
本来历史上郑忠信没有参与举兵,是杨承应让王绍勋裹挟着他举兵的。
因为后来平定李适之乱的首功,正是郑忠信。
张晚当时卧病在床,实际指挥交给郑忠信。
郑忠信于二月二十一日率官军在汉城府西郊的鞍岘大破李适,迫使李适等在深夜撤离汉城府。
战后,列为功臣一等,封锦南君,任平安道兵马节度使兼宁|边大都护府使。
杨承应因此让王绍勋把郑忠信拉上贼船,以便于少一个惹麻烦的人。
天启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寒意笼罩着汉城府。
李适反了!韩明琏、郑忠信都反了!
新王能否平定叛乱?
这个疑问谁也没办法回答!
城中的百姓们所能做的也只有——祈祷!祈祷战火不要烧到汉城府,否则又难免要生灵涂炭、流离失所!
王宫内,大小官吏、将领进进出出,宫内的气氛显得相当压抑。
正殿之中,李倧正与金瑬、李贵、张晚等商议愈发显得危急的战事。
“李适等逆贼到了哪里?”
李倧难掩心中的烦躁不安,说话的语气都很急迫。
特别是在看到都元帅张晚一副病秧子,心中更是平添几分丧气。
“启禀大王,逆贼速度有些快,适才接到前线军情,逆贼已经到了平壤府。李兴立率麾下兵力北上,意图堵截逆贼于临津江上游。”
金瑬目光炯炯,眼中充溢着无比的坚定,显得非常从容自若。
“堵截得住吗?”
李倧问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金瑬和李贵对视一眼,眼中都透出一股子担忧。
李兴立是什么德行,他们太清楚了。要不是有反正时“作壁上观”的功劳,压根没资格成为第一等功臣。
“臣以为,恐怕抵挡不住……咳咳……大王要早做安排。”
张晚话没说完,又咳嗽起来。
作为重病号又是老臣,有些话只有他能说也愿意说,对方才听得进去。
李倧瞧他这个样子,叹了口气道:“这可如何是好,逆贼麾下是国中最精锐的,谁能抵挡得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