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昌的祖先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慎侯刘隆,刘隆同样出自南阳刘氏。
当今天下刘氏基本分有七房,即彭城刘氏、尉氏刘氏、临淮刘氏、南阳刘氏、广平刘氏、丹阳刘氏、南华刘氏,统称定着七房。
其实还有一个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或许是因为出自匈奴,便未将其列入定着七房之中,刑国公刘政会便是出自河南刘氏。
近年来刘氏真可谓是人才济济,如刘文静出自彭城刘氏、刘仁轨出自尉氏刘氏。
据不完全统计,有唐一代,刘氏定着七房之中,共计宰相十二人。
即:彭城房刘滋、刘文静、刘瞻;尉氏房刘仁轨、刘琢;临淮房刘祎之;南阳房刘洎;广平房刘祥道、刘景先、刘从一;丹杨房刘邺;南华房刘晏。
而刘衍昌这一房的南阳刘氏同样人才辈出,且不提两汉时期的辉煌,只说最近百来年,随便举例。
南梁名臣刘之遴,八岁属文,名动天下,其弟刘之亨代替兄长接任南郡太守后,品行高洁,政绩卓然,荆楚士民至今缅怀,甚至在后来的文章史籍之中提到刘氏兄弟,竟不忍直呼其名,以“大南郡”、“小南郡”尊称。
甚至在数年前,高冲平定南梁萧铣时,亲笔在奏疏上写过一个人名,那人名叫刘洎,出自南阳刘氏,时任伪梁国黄门侍郎,平定萧梁时,刘洎正在岭南平定僚人叛乱,听闻国都已破,便只得上书归降。
高冲对刘洎这个名字印象深刻,便接受归降,并为其表功,于是李渊赦免刘洎之罪,并将其启用,授任南康州都督府长史,直到如今。
但是高冲心里清楚,这个刘洎乃是宰相之才,后来登阁拜相,以直谏着称,颇有贤名。
见高冲面露怒色,刘衍昌忙是躬身拜道:“末将不敢,只是我们同出中原名门,那庞氏不过蛮僚之徒,经略何必如此”。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论汉蛮,同是大唐臣民,圣人自爱之如一”。
高冲负手仰天,大义凌然的正色说道:“庞氏功过,且等候朝廷判决,至于你进驻博白城一事,本官也当秉公处置,刘统军,你最好收起那些不该有的心思,莫要自误”。
刘衍昌闻言只得应着,若不应着也没办法啊,现在高冲拒不进城,掌控主场的便是高冲,他若敢违抗命令,那高冲正好借机将他处决,刘衍昌心里已经在盘算:莫非高冲有何把柄在庞氏手中不成,为何他如此信任庞氏……
想到这里,刘衍昌决定暂时不与高冲冲突,且顺从他的命令,再将白州情况如实上报朝廷,他也不是告状,反正他作为军府统军,自有上奏之权。
既然高冲以大义来压他,那他也可以光明正大的向朝廷禀明情况,他相信朝廷一定不能容忍叛逆。
只是悲催的刘衍昌后面一定后悔,后悔他的探子并不靠谱,没有将姜州平叛的具体情况探知明白。
直到现在,刘衍昌依旧坚持认为庞孝泰是叛逆,暗戳戳的以为高冲和庞氏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末将谨遵经略之命”,思前想后,捋清心中思绪过后,刘衍昌便躬身应着。
转身来到城门处,“传令水鸣府兵,即刻整军,回防北戍滩”。
刘衍昌既是白州刘氏家主,也是军府统军,命令传下,水鸣军府兵不敢耽搁,片刻后便集结完毕。
“经略,末将即刻回防北戍滩,明日再来拜谒经略”,刘衍昌躬身拜道。
高冲点点头,笑道:“水鸣府兵训练有素,可见刘统军统兵之能啊”。
刘衍昌干巴巴的回应一声,便是躬身告退。
目送水鸣府兵逐渐远去,高冲收敛笑意,看向庞孝泰,“九百人左右,这个数对吗?”
庞孝泰明白高冲的意思,直点点头道:“水鸣军府乃是中府,不足千人,这个数没错”。
“好”,高冲点头吩咐道:“即刻入城,接管城防”。
庞孝泰喜出望外,立即招呼远处等候已久的博白府兵入城。
高冲打马来到路边,头也不回的吩咐道:“找两个机灵的,进城探探情况,着重打听一下刺史府附近”。
高大应着,“阿五,阿六,你们各带一队进城”。
两名亲卫闻言立即出列,随军进城。
庞氏兄弟并不知道高冲和刘衍昌在角落说了什么,但见刘衍昌灰溜溜的退出博白城,便以为是高冲给他庞氏撑腰了,庞孝泰扬眉吐气,只顾兴奋的招呼着人马入城。
众人见到这一幕,也是各有所思。
田阳明好奇的问道:“经略,你给庞氏出头了?”
高冲眉头一挑,“为什么这么说?”
“那他们……”,田阳明愣愣的指了指进城的人,再看看刘衍昌所部远去方向。
“我什么也没做”,高冲很是诚实的说道:“只是勒令刘衍昌换防,仅此而已”。
田阳明显然有些不相信,嘟嘟囔囔的不知道在嘀咕什么。
唯有裴行俭从头到尾观察细致,有些迟疑的问道:“师父,刘衍昌似乎自始至终坚持认为庞氏是叛逆,他好像对姜州平叛的详情并不清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