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罢官

作品:大唐第一臣|作者:当年秦风|分类:历史|更新:2023-11-18 01:23:04|字数:8554字

李世民咬牙切齿,一脸愠怒,“好,那朕便给你个说法”。

众人神色一凛,纷纷抬头看着李世民,有人惊愕,有人期待,也有人愤怒。

“传旨:应御史大夫杜淹劾奏,兵部尚书高冲,于月前逼退北狄贼兵二十万,然定计疏漏,致使延州民众伤亡,念其昔日功勋,免其死罪,罢其兵部尚书……”。

当李世民说完之后,群臣哗然。

杜淹心中愈加苦涩,李世民这完全是将他架在火上烤,还特意将他写进圣旨,什么应杜淹劾奏……

一旦这封旨意传出,杜淹的名声将臭不可闻,高冲定计逼退突厥兵马,威望甚高,朝野赞誉,现在你杜淹竟然因为伤亡一些民众,竟然弹劾高冲这位大功臣。

旁的不说,只关中百姓,乃至于长安百姓,一定是对杜淹破口大骂,若没有高冲定计,突厥攻破关中,那一定是尸横遍野啊。

现在没有爆发战争,只是突厥在南侵途中劫掠一些百姓,造成一些伤亡,竟然将高冲罢官,突厥哪一次南侵没有劫掠百姓,多少年来关中百姓都已经习以为常,这次突厥举国南侵,而大唐付出的代价已经是最小的一次。

李世民自然明白这其中利害关系,所以故意强调,应御史大夫杜淹的劾奏,你们要骂就骂杜淹去吧。

程知节等人现在也是搞不清状况,只得怒视杜淹,当庭对其破口大骂,诸如陷害忠良这等言词脱口而出,不过杜淹依旧是面无表情,任凭程知节等人斥责。

随后高冲也不演了,拜谢李世民后,便将怀中的奏疏双手奉上。

“臣高冲,谨上《请设市舶司疏》”,虽然罢兵部尚书之职,但高冲依旧是国公之爵,另有光禄大夫的文散官,依旧是有上疏之权。

李世民毫不掩饰的面露期待之色,朗声道:“近日来关于岭南流言,相信诸公也有所耳闻,正好攸之熟知岭南局势,对于岭南海上贸易有独特见解,阿难,当众宣读”。

内侍监张阿难上前,接过奏疏,来到殿陛前,便是朗声宣读。

众臣这时候恍然大悟,原来皇帝有意使高攸之前往岭南,只是可怜杜淹在这其中扮演并不光彩的角色。

对于李世民所言的市舶司,众臣非常好奇,即便是长孙房杜等人也是一脸茫然,显然这个事情他们也不知晓。

当张阿难宣读结束后,朝臣议论纷纷。

杜如晦一脸激动,出列直言道:“陛下,臣附议,此乃利国利民的善政啊,户部鼎力支持”。

还是杜淹,昂首挺胸,“陛下,臣反对,所为市舶司,规范海商,实际便是与民争利,另外,官府与海商提供相应支持,有重商之嫌,实不可取”。

杜淹的话也是一些老臣的意见,比如李纲。

李纲抖抖花白的胡须,“陛下,岭南莽荒之地,更应重视教化,鼓励农桑,宣扬朝廷恩德,如此重商收税,于教化何益?”

这会换成高冲面无表情,低头垂眉的闭目假寐,他相信李世民自有安排,毕竟连杜淹这个抬杠的人已经安排妥了,那后援自然是安排妥了。

只是高冲没想到这个后援竟然如此给力,竟然是任城王李道宗。

在高冲的奏疏中,市舶司有一项业务便是统管海外诸国朝贡,在此之前,这个职责归属于鸿胪寺,而李道宗便是现任鸿胪寺卿。

按道理来说,这是市舶司在分鸿胪寺的权,但是李道宗竟是另辟蹊径。

表示鸿胪寺管理海外朝贡早已经是有诸多弊端,当即将弊端一条一条明列出来。

比如,贡物的检查、接受以及运输、贡使的数量和接待等等,甚至涉及到一些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官府的贪腐。

在此之前,一直由地方官吏率先接洽朝贡,朝廷的鸿胪寺只需要受到贡物即可,但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滋生贪腐,贡物经过多手交接,一定避免不了中饱私囊的发生。

更明确一些来说,设置市舶司,直属于朝廷户部,那便是上升到朝廷和地方争夺海贸管理权的层面,一旦市舶司设计运营,那海贸就不会由地方继续垄断。

值得一提的是朝贡,也是海贸的一部分,甚至于现阶段的海贸,其中很大一部分便是朝贡贸易,比如占城国上贡一批珠宝,大唐回赠一批丝绸,这便是由朝贡产生的贸易。

这种朝贡贸易现阶段是由地方掌控,然后提交鸿胪寺,这其中不知道转手多少次,其中肯定会产生贪腐。

面对李道宗提出这种敏感的问题,朝臣顿时鸦雀无声,毕竟他们是朝臣,不是地方官吏,还是那句话,屁股不能坐歪了。

你现在反对朝廷设置市舶司,那就是站在地方官那一边了,你要跟地方官一起反对朝廷?难道你在其中收受了好处不成?如此一来,谁还敢说反对。

与此同时,高冲的熟人,新任太府卿李袭誉出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直言道:“陛下,臣接管太府寺后,赫然发现近年来海外诸国贡物连年递减,与我国回赠之物价值差距悬殊,其中必有蹊跷,臣附议请设市舶司,以正本清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唐第一臣》,方便以后阅读大唐第一臣第五百四十九章 罢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第一臣第五百四十九章 罢官并对大唐第一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