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薛收严密监视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走近威凤卫的视野,熊州刺史贾闰甫请求入朝,李世民应允。
贾闰甫便是刘德裕的结拜兄弟,当年一起在李密麾下,一同投唐,情谊深厚,贾闰甫入朝后,见到李世民的第一件事竟然告发结拜义兄刘德裕。
李世民惊怒不已,但是并没有声张。
原来李孝常入京后竟是秘密联络刘德裕等人,意图谋反,并且大肆拉拢朝中文武。
李孝常先是将右监门将军长孙安业拉下水,有刘德裕和长孙安业这两位执掌宫禁的附从,京中的力量已经有了,便缺外部的援助,李孝常便让刘德裕去联络地方官员。
刘德裕的人脉多是瓦岗旧人,第一时间便想到当年的好兄弟,熊州刺史贾闰甫、滑州都督杜才干等人,全部是瓦岗出身,当年跟刘德裕关系莫逆。
杜才干是李密的死忠,李密投唐后不久,便带着王伯当反叛,很快被唐军所杀,杜才干悲痛不已,主动提出李密收尸,随后瓦岗旧人曹国公李世绩、临河县公柳德义、阳武县公韦宝等人受其感化,便一同厚葬李密,并年年祭拜。
杜才干心中本就痛恨李唐,害死旧主,现在受到刘德裕的邀请,立即同意参与。
只是贾闰甫并没有回应,李密当年带着左武卫将军王伯当叛唐的时候就曾经问计于贾闰甫,贾闰甫力劝不可,只是李密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李孝常在日前已经返回利州,按照李世民的计划,益州都督窦轨已经配合威凤卫在利州做好布置,只要李孝常一回到利州,便是立即擒杀。
之所以没有在长安立即动手,便是因为顾忌影响,如庐江王李瑗一样,需要最大程度的化解,绝不可造成声势。
而刘德裕等人就没有那么幸运,李世民出京的时候,已经命人秘密将其逮捕,无声无息,没有掀起任何风浪。
很快李世民便将目光从地图上移开,“不提这等废物了,造个反搞得人尽皆知的”。
高冲愕然失笑,这话着实不好接。
只听得李世民继续说道:“攸之,这场仗,我觉得还是不要打”。
高冲闻言心里一叹,他知道李世民的心思,好名声,终究是不敢把关中打废。
“给我三年时间,一定可以”,李世民咬紧牙关,“三年后,我早生擒颉利”。
“那是必须的”,高冲笑道:“三年后,定让咄苾老儿在太极殿献舞一曲”。
“所以我打算跟咄苾谈一下”,李世民眼睛微微眯起来,“这一次,我虽不打,但也不等同于求和,我要他主动退兵”。
高冲颔首应着,直说道:“那便跟四方人马提前联系,于会谈之日,兵进同州”。
“正合我意”,李世民挑眉笑道,“还是攸之懂我”。
试想一下,当李世民跟颉利会谈之时,四方兵马齐聚,颉利岂能不慌。
高冲心里一动,继续说道:“会谈之前还可以提前跟突利谈一谈”。
李世民一顿,继而一脸笑意,“你可真够狠的”。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君臣二人相视大笑。
翌日,李世民派人通告颉利,两日后,于合水之上会谈,颉利兴然应允。
随后唐军寻来一艘大船,停在合水正中。
两日后,合水之畔,旌旗蔽空,甲士接踵。
颉利可汗带领突利等人,出营来到北岸,李世民率领高冲等人,径直来到南岸,两方隔河相望。
眼看着对岸突厥士兵乌泱泱的一望无际,跟随而来的尚书右仆射萧瑀一脸凝重。
“陛下,突厥兵锋甚凶,陛下一国之君,实不可以身犯险,不如遣使会谈吧”,萧瑀语重心长的劝谏道。
高士廉在一旁也是点头附和,“蛮贼素无信心,唯恐骤然发难,陛下不如坐镇中军,老臣前去交涉即可”。
本来对于会谈没有什么顾忌,但是现在看来,突厥人多轻骑快马,且蛮横无礼,万一会谈时对李世民发难,悔之晚矣。
李世民身披明黄色大氅,端坐在马背上,眼睛一动不动的看着对岸耀武扬威的突厥兵马,只是摇摇头,“已到如此地步,诸公勿要再劝”。
高冲在一旁见对岸突厥兵马已经摆起阵势,为首十余人已经缓缓上前,立即说道:“陛下”。
萧瑀一脸忧愁,见高冲出列,顿时一喜,看来高冲关键时刻还是识大体的,也知道此举太过冒险。
但是接下来就听见高冲直接说道:“不能再犹豫了,颉利已经过来了,再迟疑下去,颉利或以为我等胆怯”。
萧瑀气得吹胡子瞪眼,怒喝高冲,“你这是陷陛下于险境”。
高冲还没有说话,一直默不作声的房玄龄便是说道:“若再迟疑,则前功尽弃”。
李世民点点头,回头看看左右,立即说道:“时文留下辅助叔宝,坐镇中军,其余人随朕去会一会咄苾,另外通知四方兵力,速来”。
说罢李世民一踢马腹,一骑冲出,高冲等人紧紧跟随,一行六人,来到河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