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甄家秘事!

作品: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作者:迷糊又无奈|分类:历史|更新:2022-12-03 23:12:47|字数:8202字

林如海起身走到书桉前,拿起账目递给冯一博。

“如今甄家没了靠山,我才在近日整理出来,准备给与甄家致命一击!”

冯一博接过翻看,见上面都是景顺十年前后的盐引。

他看着看着,有些疑惑道:

“这账目有什么问题吗?”

林如海笑着摇头,道:

“若只看这个账目自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但只要对照户部账册立刻就能发觉其中隐藏的玄机。”

见冯一博有些不解,林如海便从头说起。

“当年太祖南巡,甄家祖上,也就是甄应嘉的祖父甄秋,还只是两淮盐商的总商,后因接驾之事有功,才被擢为两淮盐运使司转运史。”

原来,当年大魏太祖皇帝南巡,江南士绅不敢掉以轻心。

官府也调动了所有资源做好接驾的准备。

当时甄家是江南盐商之首,富可敌国。

接驾涉及到花钱的地方太多,官府就把甄秋推到前台。

让他来想办法解决一应问题。

甄秋自然不能独自承担,而是利用官府的威势。

将压力分给一众江南盐商。

接待皇帝可不是什么简单差事,尺寸很难拿捏。

尤其是创立一朝的开国皇帝,哪个不是杀人如麻的雄主?

若是稍有不慎,就后果堪忧。

而且大魏太祖南巡,除了游山玩水的心思外,显然还带着一些政治考量。

好在,甄秋在这方面做得极好。

他先是力排众议,没有听从太祖自己提出“力屏浮华”的要求。

而是以地方文武官员身着朝服,和江南各地的耆老、缙绅、生员等代表。

沿途跪伏恭迎。

还安排了八十岁以上老翁、老妇皆穿黄布或黄绢外褂。

手执高香跪接。

并在河道设龙舟灯舫,营造出一番“巷舞衙歌”的盛景。

就是这次接驾的筹划,加上两淮盐业总商的身份。

让甄秋入了太祖的眼。

最后,太祖一共六次南巡。

就有四次都由甄秋负责!

而且每一次,他都能想出不同的花样!

这让太祖十分尽兴。

龙颜大悦之下,特擢甄秋为两淮盐运使司转运史一职。

并且诰封甄秋为光禄大夫,奇珍异宝赏赐无数。

两淮盐运使司,就是现在的两淮盐政衙门。

当时的主官就是转运史。

而林如海的巡盐御史,是景顺帝后加派的差事。

并非固定官职。

甄家三代主持两淮盐政,直到景顺八年。

景顺帝才以体察民情为由,给了甄应嘉一个钦差江南体仁院的差事。

显然也是对一些事有所察觉。

“当年太祖南巡,花费无数,银子如流水一样泼洒出去。”

林如海也是江南大族,对这事显然有所听闻。

因为善于逢迎上意,甄秋入了太祖的眼。

可世人都羡慕他的荣宠,却不知甄家也是有口难言!

“所以甄家被点为盐政转运史,显然有补偿之意,应该是当时的共识。”

因为盐商有钱,他们成了江南官员眼中的肥肉。

任谁都想从他们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甄秋就是这样被迫出面迎驾,可用的却也是全体盐商的钱。

现在接驾成功,荣宠都归于甄家。

其他盐商自然不答应!

要知道,接待太祖那四次南巡。

以甄秋为首的扬州盐商,前后投入的银子高达数百万之巨!

加上向朝廷捐输的银子,那就更多了。

再大的财力,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于是,一众盐商便只能堵着,唯一看似得利的甄秋。

必须让他给个说法!

“当年太祖皇帝改革盐政,一改历朝历代之法,始用盐引之法,初时每年发放四十万引,就可收一百二十万两。”

太祖改革实施的预提盐引制,又点甄秋为转运史。

这让花钱如流水的盐商们,从中看到了可弥补亏损的可能。

不仅是他们,太祖帝钦定的两淮盐运使甄秋,也从中发现了可操作的空间。

双方一拍即合,也算各取所需!

但可惜,人的贪婪是没有限度的。

“可自太祖巡江南后,每年提引二十万至四十万不等,一直持续到我去之前。”

听到这里,冯一博一愣。

从太祖最后一次南巡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过去。

甄家还没收手?

“若以每引三两计算,二十几年来缺额至少也有千万两,再怎么补偿也说不过去了。”

每年增发二十万到四十万盐引。

如果说开始是弥补亏空,还说得过去。

毕竟是太祖默许。

可历经三代,二十余年。

那是一千万到两千万两银子的进项!

显然甄家把这事当营生了!

冯一博还从中发现很大的蹊跷,或者说就是明摆着的。

那就是甄应嘉先被调走,紧着接林如海又被点为巡盐御史。

很难说景顺帝不是故意为之!

“因我当年无意间发现蹊跷,便查验户部档桉,发现并无造报派项用数文册可稽,显有朦混不清,私行侵蚀情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方便以后阅读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第二百三十一章 甄家秘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第二百三十一章 甄家秘事!并对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