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朝拜

作品:大唐称王|作者:五叔在此|分类:历史|更新:2022-11-29 01:07:31|字数:8104字

他一听长孙无忌的话,就知道这个家伙没安好心,侯君集和张亮,都是和王牧没有多少交情的人,侯君集甚至会忌惮王牧,毕竟以王牧的功劳,要是回长安,说不定这兵部尚书就换人了。

侯君集感激的看了一眼杜如晦,他当然是不想离开长安,他不缺作战那点功劳,除非是灭国之战,还是以他做主导那种。

“嗯,如今政务繁多,一部尚书,确实不适合离开长安。”李世民赞同道。

“药师,敬德,叔宝在家休养,不如让他们前去,这几年想必他们也闲坏了,前去身毒,他们还能顺便请孙老检查一下身体。”房玄龄提议道。

“臣附议!一个武将,多年不上战场,是很难受的,这几年叔宝他们身体,已经好了许多。”侯君集跟着说道。

李世民心里一动,也觉得有些亏欠这三个功臣,尤其是李靖,一直任劳任怨,为了避嫌,主动交出所有权利,在家休养,甚至闭门谢客;尉迟敬德也是一样,因为几年前自己的训斥,居然躲在家里修道,也不看看他的样子,像是修道的人吗?

关键一点,三个人都是值得信任的,不用担心有人割据一方,也不用担心王牧因此坐大。

“也好,这几年叔宝他们,确实太闲了,就让他们去身毒散散心吧,另外抽调三千骑兵,归叔宝节制。”李世民点点头微笑着道。

“这个新年礼物不错,传朕旨意,取消南洋都护府,改为南海道,林邑三郡,真腊,骠国为西南道;姑复,南诏诸部为东南道;身毒设为定西都护府,燕国公王牧,担任都护府大都督。”李世民下令道。

“陛下英明!”

“兵部核算士卒功劳,这次征战所得,就不用送回来了,如果不足,就用土地代替。”李世民继续说道。

“臣遵旨!”侯君集应道。

众人都被李世民的操作惊呆了,朝廷不出一分钱,就让嘉奖士卒,当然,他们不知道,这些小国有多富有。

如果李世民知道,南诏缴获了多少银饰品,骠国和真腊,有多少金银铜,宝石,他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西南地区,包括身毒半岛,受光头影响巨大,习惯建造大量的佛像,死了以后,也供奉在佛塔之中,不像中原,总是喜欢把财物带入地下。

几百上千年的积蓄,那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财富,作为战胜一方,怎么可能放过,没有大肆掠夺,已经算是克制了。

王牧那边更强,哪怕不少城池,分给了联军,但是犹如蝗虫过地的行动,收获更多,况且王牧习惯把所有寺庙拆除,所获得的财物,说堆积如山也不为过,虽然大部分价值不高,架不住数量巨大。

李世民不清楚这些,他的本意只是用数量巨大的土地来赏赐,这样一来,朝廷就会减少很多开支。

没办法,和增产的粮食比起来,需要养的人增长也很多。

手中有粮,心头不慌,李世民很羡慕前朝粮食满仓的景象,所以他也想大量的把粮食囤积起来,应对万一出现的状况。或者说因为上了年纪,想给儿子留下足够应对任何困难的家底。

随着钱币推广,铜钱紧缺的状况得到了缓解,朝廷掌握了足够多的钱币,但是粮食的数量是有限的,即便有无限的钱币,也不可能收购无数的粮食,而且中书省也不会无限制的用铜钱收购市面上的粮食,那样会让粮食价格飙升。

不要以为如今没有经济学,就没人懂得如何抑制物价,朝廷最重要一项工作,就是控制粮食价格。

春秋战国平籴制度到西汉常平仓,就是为了保持粮价稳定,丰收的年份和地区就收购粮食,灾区则卖出粮食。

看上去是和商人一样的手段,不过官府出面,那价格肯定比商人的更加合理,也是百姓最欢迎的。

“朕明年南巡,中书省做好准备。”顿了一会,李世民开口说道。

众人眉头同时一皱,虽然很想建议李世民不要离开长安,不过考虑到南方那么大的地盘,南巡也是应该的。

皇帝出巡,可不是影视中那样带两个人微服私访,也不是杨广那样为了游玩,而是要展现威严,仪仗那是必须要带的。

不止是仪仗,还得慰问当地的官员,这叫恩威并施,至于百姓,减免部分税收,就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当然,要是时间充足,皇帝也会召见一些七八十岁以上的老者,那叫人瑞。

李世民这样说,意味着不会像上次一样,显得仓促,中书省需要做的事情就有些多。

虽然不知道李世民会带那些随行,不过中枢要离开一半的人,那是肯定的,所以要先商定一些政务,等李世民把大方向定下来。

还有粮草,李世民出巡,最少也有好几万人一路上粮草补给点,至少定下来几处,哪怕李世民不会走那条路线。

除了粮草,还有兵力,也得提前布置,这些事情,够三省六部忙活一段时间的。

“陛下,不知定在何时出发?”房玄龄问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唐称王》,方便以后阅读大唐称王第365章 朝拜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称王第365章 朝拜并对大唐称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