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威力够不够,就是拉过去人家也得会用才行啊。”
徐斯年好笑地摇了摇头,看着冰冻的海面说道:“还是低调一点好,周围多少双眼睛看着呢,你要把厨房五金变成拆楼兵器,那咱们这煤气罐就别想出口了。”
“真如报纸上说的那般,十年一劫,咱们这营城港区也应该早做准备啊。”
用煤气罐大炮开冰自然是李学武的异想天开,可也是他跟徐斯年开玩笑呢,这玩意儿就不可能在内地炸响,否则……
不过他对这次的自然灾害还是颇为警惕的,尤其是营城港正在建设施工。
你说他马后炮,此前营城港区建设的时候没有经过论证吗?
论证了,当然有相关的勘查和调研,也包括水文气候,但这不是绝对的。
报纸上所说的十年一劫也并不准确,是依照历史上出现冰灾的大概时间统计判断的。可能时间线拉了三百年,总计出现三十次大小冰灾,结果便是十年一次。
这玩意儿真没个准,反正后世李学武是没听过渤海湾还有这样的新闻。
不过他在航运和港口管理方面是个小白,也有可能是他的知识面狭窄,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严重情况。
依照后世的科技发展能力,就算出现了这样的冰灾状况,也有足够的破冰船来保证港口的正常运营。
不过说到破冰船,这玩意儿还真是第一次出现在了李学武的关注范围之内。
倒也不是他想出一出是一出,见这个时候要用破冰船了才想着让营城造船厂研发设计生产破冰船,而是他想到渔船。
“货船都出不去,渔船就更别想出去了吧?”李学武转身看向徐斯年,以及他身后跟着的造船厂和营城港区建设部门负责人问道:“往年都是怎么处理的?”
“往年?往年也没有这么严重啊。”
徐斯年苦笑,看着他说道:“你当渤海湾是澡堂子呢,说冻上就冻上。”
“确实没有这般严重。”
营城船舶管委会副主任宋和平笑着补充道:“咱们厂生产的渔船体量太小,完全禁不起这样的自然灾害。”
“所以想都不用想,这个样的气候之下完全没有出去的机会了呗。”
李学武抬了抬眉毛,道:“这渤海湾不是澡堂子,是沿海居民的海产来源地啊,有没有想过在渔船领域搞点名堂。”
他手指点了点跟在最后的营城船舶副总设计师朱超英,这位还是去年集团评选出来的十朵金花之一呢。
看她的名字就知道这位同志有多么厉害了,生下来就带有艰巨的使命。
当然了,这只是一句玩笑,不过朱超英能担任营城船舶的副总设计师也充分证明了她的设计水平和工作能力。
李学武能点到她,也正是出于对她能力的信任,也对极限环境下的船舶设计和实验充满了兴趣。
如果营城船舶能攻克渔船的极限环境生存能力,那在国内渔业船舶市场的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样的,如果渔船都能实现这一目标,那接下来就能研究货船以及……
未来国际航运将是一个大市场,世界各国对自己的领海属权越来越关注。地球村的概念终究会被提出来,到那个时候全世界造船业竞争该如何的激烈。
营城船舶想要持续发展,在国内、在国际,至少要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站稳脚跟,就不得不未雨绸缪。
这种谋划受时代发展的桎梏,受认知和眼界的影响,徐斯年等人或许看不出来,算计不了那么多,但李学武得想到。
他是集团在辽东工业的负责人,负责的正是这艘大船的航向。
有的时候领导布置工作并不需要耳提面命,手把手指导,只需要提纲挈领,揪住线头往起拉就行了,下面人知道怎么做。
就像此时李学武提到渔船制造领域再发展的新思路,无论是副总工程师朱超英,还是主管工业制造的宋和平,都已经同徐斯年一样,开始了深度的思考。
而提出未来发展思路,引起思维转变的李学武却没有往下思考,因为他不懂造船,也不懂港口运营,想多了也没用。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他要是说错了,那下面的人完全可以否定他、反驳他,如果他说对了,那就得按他说的做。
“我在钢城工业区转了快二十天。”李学武双手插在大衣兜里往回走,一行人跟在他的身后,侧耳倾听他的话语。
实在是码头工地上风大,要是不仔细听,或许只有徐斯年几人能听得见。
领导下来调研哪里会说废话,尤其是李学武这样的实干家,字字珠玑。
“你们应该听到了一些风声吧?”
李学武回过头,眼神玩味地扫了几人一眼,道:“是不是,徐主任。”
“呵呵,没人给我打电话。”
徐斯年的回答一贯是顾左右而言他,这会儿面对李学武的问题他只是笑着回应道:“您多给我们提宝贵意见,我们一定虚心接受,积极整改,绝不让您失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