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杨彪入蜀
许昭坦然答道:“天下十三州,曹操独占九州,并州,幽州,凉州本就内乱不断,当地豪绅频繁发动兵事。”
“如今天子诏书一出,无异于为百姓助威,曹魏阵营中必定会大乱阵脚,到时候想要对付张远宗的人,非曹孟德莫属。”
“届时主公借机发难,曹刘孙三家一致对外,让张远宗无路可走,迫于压力必定会追回诏书,甚至让天子下罪己诏,向天下士族赔罪。”
“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张远宗这道意在挑起各家内乱的诏书,就让曹孟德去头疼吧,主公到时候只管呐喊助威即可。”
许昭这么一说,孙权顿时明白了,意思就是东吴不当这个出头鸟,让曹魏在前面顶着便是,毕竟这道诏书又不是针对江东,而是针对整个天下,最着急的应该是曹操。
若真到了曹刘孙三家一致对外的时候,张远宗难道还能与全天下为敌吗?
恐怕也得乖乖服软吧,把搬起来的石头最终砸到自己的脚上。
只是,孙权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这还是头一次对汉中,产生了忌惮的心理。
以前,只是觉得张远宗此人手段非凡,能凭汉中一隅之地在曹操和刘备的虎视眈眈中撑着屹立不倒。
但现在,孙权在张远宗身上感受到了一丝威胁!
哪怕汉中和东吴隔着一个荆州,根本不会发生冲突。
可谁又能保证以后呢?
以后的事情谁能说得准?
天子在汉中给了汉中一个占据天下大义的名分,张远宗又不是简单的人物,汉中以后的事情很难说得清楚啊!
因此,孙权不得不真正地重新审视张跃,审视汉中。
这道让自己,让曹操、刘备纷纷陷入非常被动的诏书,就是在给他们提一个醒,汉中绝对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
益州,成都,州牧府。
厅堂内站着许多人,端坐在主位上的刘备十分热情,注视着从汉中而来的杨彪,带着笑意道:“杨公助陛下逃出许县,摆脱曹魏的控制,此乃大功一件啊,吾为汉室宗亲,先谢过杨公。”
“来人,赐座。”
立即有人搬来一张椅子摆在厅堂右侧。
刘备伸手作出请的姿势,笑道:“杨公请入座。”
杨彪弯腰向刘备拱了拱手称谢,这才在众人注视的目光中走到一边坐下,仍然转头望向刘备,态度颇为恭敬。
“此番入蜀,杨某奉陛下之意而来,望刘皇叔以汉室江山为重,以大局为重,勿令陛下失望呐!”
见杨彪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备面色一凝,顿时和坐在下面的诸葛亮互相对视一眼,随即把目光重新转移到杨彪身上,义正言辞道:“备深受皇恩,时刻以兴复汉室江山为念,岂敢让辜负陛下厚望?不知杨公此行入蜀,所为何来?”
刘备心中满腹疑云,暗暗揣测杨彪入蜀是瞒着张跃悄悄来的,还是本来就经过张跃同意之后才来的?如果是前者的话,刘备就放心了,这说明杨彪代表的是陛下的意志;如果是后者的话,便有些不妙了,说明杨彪是代表了张跃的意志。
刘备希望杨彪是代表陛下,瞒着张跃悄悄来的益州。
念及于此,心中不免有些紧张。
杨彪闻言立即起身,向汉中的方向拱了拱手以表示对天子的敬意,随即向刘备躬身行礼道:“在下为传递陛下的口谕而来。”
话音刚落,在场众人面面相觑,神色各异。
诸葛亮一脸淡然模样,手中羽扇轻摇。
“哦?”刘备略有些诧异,随即起身走下了台阶,神色肃穆地整理衣冠,躬身行礼道:“臣恭迎陛下口谕。”
众人见状也都纷纷起身离座,微微低头拱手以示敬意。
抬起头,站直了身体的杨彪朗声道:“陛下口谕:如今汉室式微,朕愧对刘家列祖列宗,日夜难眠,恨不能与皇叔携手诛贼收复汉室江山,然十余年困于曹贼之手。”
“今幸而离开许县,入主汉中,得太守张远宗相助,欲创建大同社以聚天下民心,皇叔为汉室宗亲,为兴复汉室江山而力面狂澜,实乃朕之所望,故邀皇叔入我大同社,为副社长一职,以拯救苍生为念,以兴复汉室为念,君臣一心,携手而进。”
厅堂陷入了沉默。
“刘皇叔,我说完了。”杨彪一脸凝重地注视着刘备,严肃地说道,暗中观察对方的反应。
弯腰低头拱手的刘备过了半天终于反应过来,语气恭敬地道:“遵旨”,这才慢慢地抬起头,直起腰,放下了双手。
就站在杨彪对面,开门见山地问道:“敢问杨公,此行入蜀,张远宗可曾知晓?”
如果张远宗知道这件事,那么这很有可能是张远宗的意思,自己便可以以张远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义拒绝此事。
刘备又不傻,如果自己这个益州之主都加入了大同社,并且还成为了仅次于社长之下的副社长,那代表着什么?
代表整个益州都成为了大同社的势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