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昔日的情分
“罢了罢了,远宗兄,大同社之事休要再提。”
曹植摆了摆手苦笑道,愁眉苦脸地叹了口气,他拒绝了张跃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这次来汉中的另一个目的。
从张跃刚才的反应看来,想说服张跃向天子上书,收回敕封刘备为益州牧的诏书和敕封孙权为扬州牧的诏书,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容易,关键是自己还被张跃拿捏住了命脉。
你一开口提要求,人家就要你加入大同社,甚至还想把魏王曹操也拉进大同社,这可能吗?
曹植虽然是政治白痴,但他并不傻啊,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因此只能选择放弃。
张跃呵呵一笑,点了点头不再提这件事,交情归交情,但总不能我付出代价帮了你的忙,你却拒绝我的要求吧?
这明显不公平。
甚至和汉中的未来相比,张跃宁愿曹植拒绝他,也不想答应让天子收回敕封刘备和孙权的诏书。
相比一个曹子建,对曹魏的打压才是更重要的,更符合汉中的利益,所以见曹植拒绝了自己,张跃反而暗暗松了口气,丝毫没有因为对方的拒绝而表现出任何一丝不满。
“来,二位,让我们举杯畅饮。”
张跃笑了笑,掲过此事,举杯向分别坐在左右的曹植和杨修遥遥举杯,如果说曹植加入大同社的作用是起到将来对付曹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那么杨修加入大同社的作用,可是实打实地能促进大同社的发展,这是马上就能看得见的效果。
所以,虽然没有把曹植忽悠进大同社,但杨修的加入,也算是给张跃带来了意外之喜,因此今天的心情格外不错。
又是几番推杯换盏,仆人端着菜如流水席般地上。
直到酒足饭饱,大家才起身离开膳堂。
曹植同杨修一起向张跃辞别,离开了太守府。
“德祖,你让我好一番担心呐!”
离开了太守府的曹植在街道上拉住了杨修衣袖,语气诚恳道:“当日若是得知你有危险,我岂能见死不救?”
“德祖不辞而别,让我甚是担心。”
杨修以袖遮面,因为刚才当着曹植的面向张跃投诚的事情有些抹不开面子,有些惭愧道:“家父携天子离开许县,此乃滔天巨祸,魏王岂能容我?不辞而别,实乃事发突然,无奈之举。”
“望公子见谅。”
如果说离开了曹魏阵营的杨修心中还有所愧疚的话,大概也只有公子曹植了吧!
因为二人惺惺相惜,虽有主仆的名分,但更多的是互为挚交知己,彼此的友谊非同一般。
所以杨修有些不敢面对曹植。
不是因为心虚,而是因为无脸相见。
毕竟自己曾效力于曹魏,且因为自己深得魏王器重的原因,父亲和弘农杨氏在许县也承蒙曹家的照顾。
可弘农杨氏一族却暗中相助天子离开许县。
这是对曹魏的背叛。
作为弘农杨氏族长的儿子,杨修自然没脸见曹魏阵营的人。
“莫非在德祖心中,本公子是那种是非不分的人?”
“且不说杨公有自己的立场和想法,就是父王也时常称赞如杨公这样的汉室遗臣忠君尽节,风骨犹存。”
“况且事发之前,德祖你又毫不知情,岂能怪到你身上呢?”
“本公子介怀的是,你不辞而别啊!”
“不过现在看到你安然无恙,我倒也安心了。”
说到这里,曹植露出了笑容,他不是曹操,所以体会不到当得知弘农杨氏带着天子逃出许县的那种愤怒之火。
因此曹植很容易地原谅了杨修,何况在他看来,这件事本来就和杨修无关,纯粹是因为身份的原因受到了牵连。
“公子宽宏大量,杨某感激不尽啊!”杨修长叹一声,放下衣袖对曹植弯腰拱手行礼道:“杨某有负公子知遇之恩,如今各为其主,恐不能再为公子效力。”
“修有一言想劝公子。”
曹植先是讶然,随即一脸正色道:“德祖但说无妨。”
杨修言辞恳切:“公子曹子桓深得曹公赏识,文有司马懿、程昱之流辅佐,武有曹真、夏侯惇等将军支持。”
“而公子您素来喜欢以诗会友,不与军中的武将来往,又与文臣谋士打不成一片,能入公子眼中的文臣谋士,多是如修这样喜爱舞文弄墨的文人,在主公心中的位置并不高。”
“公子欲与曹子恒争世子之位,胜算不足四成。”
“为明哲保身之计,公子宜早日全身而退。”
“此乃修肺腑之言,望公子三思。”
曹植呆立当场,直到很久才回过神来,苦笑一声道:“德祖一直都是这么想的吗?”
这有点打击人啊!
杨修如实回答道:“此前身在局中,身不由己,为了自己也为了公子,明知事不可为,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但现在已经抽身而退,实在不忍心见到公子将来陷入绝境,所以修只能冒昧进言,希望公子早日全身而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