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朕开始点名了

作品:我在大明当暴君|作者:画凌烟|分类:历史|更新:2021-08-24 23:02:57|字数:4176字

袁崇焕正月十三日接到皇帝的命令,张杨正月十六日接到总督府的命令,说明这大冷天的,用的是最快的马,几乎没有歇息地赶路。

足见总督府对北面局势的重视。

事实上,在张杨将上一次的情报送到总督府后,袁崇焕不太放心,就又增加了2000人手到定北寨。

这事比较棘手,定北寨位于辽东省的最北边。

辽东地广人稀,定北寨方圆三百里的人不多,后勤线的补给点从崇祯八年年底皇太极败走后就开始建设。

但是辽东实在太冷,基本上到了冬天就没法干活。

在崇祯八年刚结束辽东之战后的年底,辽东军根本不可能立刻开始在铁岭以北快速建立城寨连接过去。

到崇祯九年的时候,冰雪融化了,辽东军才在铁岭以北建立了三个城寨,同时有驿站的功能。

但依然无法有效的补给定北寨的补给线。

关于定北寨的营建,辽东总督府曾经发生过重大分歧。

例如祖大寿就反对在如此北的地方建立定北寨,那样离沈阳太远,后勤补给压力太大。

但是何可纲却认为,一定要在那里建立一个前哨点。

(定北寨大约在后世的吉林市的位置。)

何可纲非常犀利地指出,北面有大量的无人区,如果明军不将前哨推到定北寨的位置,辽北发生了什么,明军很难及时掌握情报。

简单点来说,定北寨根本不是防御型城寨,而是一个前哨点。

即便后勤线长一点也无所谓,一定要提前覆盖一定的范围,毕竟辽北信息的收集,才是最重要的。

赵率教就同意祖大寿的说法。

他们两人都是实战派,都是领兵打仗,冲锋陷阵的。

他们非常清楚前线距离后方过远会有什么风险。

但袁崇焕还是同意了何可纲的说法。

这并不是说何可纲的说法不切实际,这再次证明了定北寨根本就不是用来防守的,只是前哨刺探情报点。

只要定北寨的守将自己不作死,即便敌人打来了,有红夷大炮和威武大将军炮的防守,敌人也休想攻破。

正月十六日一大早,张杨看完总督府军令后,就立刻开始执行命令。

明军的执行力绝对足够强。

更何况辽东军是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铁血强军。

张杨本人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做事雷厉风行,上面有命令,坚决执行。

当天,他就派了100人,分出10个小队,分头出发,潜入北边的雪原里。

探查情况,没有必要太多人,人多了行动起来反倒不方便。

10个小队快速进入雪原深处。

不过张杨本人认为上面反应过头了。

辽北地广人稀,且环境极其恶劣,想要在辽北生存下来,很难很难。

那些罗斯人也不过是极少数,绝不会构成军事威胁。

正月十九日,一支明军小队深入到定北寨前方150里。

这一日,风雪吞没了整个世界。

明军牵着马匹,在雪地里艰难前行着。

风呼呼的响,扫过前面的雪松林,如同巨浪一样,排山倒海一样在天地间快速掠过。

经历了三天的探查,没有也没有发现。

饶是这支意志力坚定的明军,也认为这种天气,没有人会出来。

等再往北一百多里,他们便打算绕道回去。

“老汤,前面好像有一个村子。”

说话的年轻人叫李勇刚,他裹着一件绿色的大棉袄,带着帽子,压得很低。

不过还是可以看见他的左眼下面有一条长约五厘米的刀疤,差一点点就到眼睛了。

他是上等兵,在前年的辽东之战的时候,带着重伤,将重要的情报送到了广宁城。

老汤眯着眼睛眺望过去,那里的确有一个村子。

在广阔的辽北大地,分布着零零散散的村落。

有女真人生活,也有汉人在这里生活,甚至还有蒙古人。

毕竟在元朝的时候,这里是蒙古东征元帅府的管辖地,大量的蒙古人群居在这里。

只不过经历了大明和女真人的两波更新后,民族已经有些杂乱,而且明朝中期开始,这里就频繁发生战争。

先后有蒙古左翼大量南迁,女真族大量南迁。

到这个时代,村子里的人不多,村子和村子之间隔得也很远。

老汤喝了一小口烈酒,递给一边的李勇刚,说道:“走,今晚就在那里村子里落脚。”

一行人往前面村子行去。

先是李勇刚小心翼翼靠近,在周围转了一转。

他隐约听到屋子里传来叫喊声,还有听不到的语言,还混杂着男人古怪的笑声。

再去另外一处,看到几个体格高达的罗斯人蹲在屋子里,正在煮水,火烧得正旺。

又在附近转了转,心里大致有了数,便立刻返了回去。

“老汤,村子里有一些长相奇怪的人,应该就是上面说的罗斯人。”

老汤一下子严肃起来:“对方有多少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在大明当暴君》,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大明当暴君第744章 朕开始点名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大明当暴君第744章 朕开始点名了并对我在大明当暴君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