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熥对她们姐妹了几句话,昀芷忽然想起来什么,道:“皇兄,记得二月份皇兄设立五城学堂时与我们过些有关集权与分权的话,妹妹当时疑惑皇兄为何要和我们姐妹那些事情。今日才知晓缘故。”
“就是如此。”允熥道:“只要你们自己不愿仅仅在家里相夫教子,兄长就让你们出来做事。昀芷,你之前在兰州时擅自动用刀兵,兄长虽然当时态度很严厉,但最后却仍然轻轻放过,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也就是,皇兄真的要让我带兵?”昀芷问道。
“等你成婚后就知道了。”允熥只是笑呵呵的了一句。
“皇兄真讨厌!”昀芷作出气呼呼的样子,道。
允熥没有答话,只是又笑了笑,转过头看向熙瑶,接上刚才的话题。“为夫当然会接见方希直,但不是现在。”
“这次科举殿试改革,为夫也知道自己所做的过激了些,必定不会被文官所接受;为夫也不想用武将强压他们。这样做对朝廷不利,所以最后这样的做法必定不会被通过,为夫也心知肚明。”
“那皇兄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昀芷忍不住问道。明知通不过,为何还要提出,而且让文武百官都知晓?
“这,”允熥想了想,道:“兄长举个例子吧。当年北魏孝文帝本想迁都洛阳,却被文武百官和勋贵群起反对,孝文帝不得不退让。但过了几年,孝文帝想了一个法子,声称要带兵南征南朝,北魏以武立国,百官不好反对,但他们早已被奢华的生活养酥了骨头,十分不愿意南征南朝,恰好跟随孝文帝过了黄河后下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十分不好走,就纷纷进言请求停止南征。”
“岂料这正中了孝文帝下怀,他马上要想不南征也可,但必须迁都洛阳。百官最后只能答应迁都洛阳。”
“啊,皇兄,妹妹明白了!”昀芷道:“皇兄的意思是先一个百官绝不会接受的条件,让百官群起反对,最后装作无奈推让,但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百官就会答应。”
“就是如此。”允熥笑道:“兄长想要将殿试的规矩改成考两样,只是增加一样考试:骑马,而非取消策论。但若是贸然提出这个法子未必能被百官所接受;兄长于是先让百官以为仅仅考骑马,让他们纷纷反对。等过些日子,皇兄装作无奈退步,但提出一开始的想法作为折中,百官出于息事的想法也会答应。”
“既然如此,兄长此时就不能接见方希直。兄长见了他什么呢?若是不退让,不论什么都只是在浪费时间;可朕也不能百官刚刚对此进谏就退让,因为他们必定连折中的法子都不会答应。所以兄长只能回绝了方希直求见的请求。”
“皇兄果然聪明,能想到这样的法子。”昀芷半开玩笑似的道。
“兄长觉得你也很聪明,一听兄长的话就明白了什么意思。”允熥也笑着回应。
“可是皇兄,为何一定要在科举殿试中增加这一样考试呢?”昀蕴问道。她在允熥的潜移默化下当然也不喜欢文弱书生,但她认为会不会治国做事与会不会骑马关系不大,甚至可以完全没有关系,没有必要设置这么一个考试。只要记住谁会骑马,能够担任文职武官或随军出征,谁不会骑马,不能担任文职武官或随军出征即可。
允熥对于昀蕴的想法很了解,道:“三妹,你想的不错,会不会治国做事与会不会骑马确实关系不大,不会骑马,甚至身子非常虚弱之人也可能是纵英才,能替朕将交给他的差事做的非常好。”
“但是,兄长要告诉你两点。其一,兄长认为,少收纳一个纵英才,对朝廷没什么影响。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最要紧的是制度,或者是规矩。只要制度订好了,就算代代庸君,官员们也都是庸官,只要按照规矩办事,国家也未必不能延续数百年;相反,若是国家的制度订的不好,即使国君是英才,官员也都是才,国家仍然有可能二世而亡。”
在这方面,明代即可以是正面例子,也可以是反面例子。一方面,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将民间彻底打散,同时通过层层考试、层层有不同特权的科举制度,让民间英才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科举考试中,使得民间百姓在除大多数人被逼得走投无路快要饿死之外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造反成功。这一方面可以是正面例子。
但同时,朱元璋裁撤丞相之职,大权独揽,但后代却又没有他这样的工作热情,造成明代中枢的权力混乱,加剧脸争,一个的郎中,一个从未做过官的人竟然能够在幕后遥控朝堂,就连皇帝都无可奈何,也是够奇葩的。这一方面理所当然是反面例子。
“其次,兄长之所以坚决要在科举殿试增加骑马这一项考试,就是为了让下人都知道,朕喜欢的是文武双全之人,若是文弱书生,即使才能再卓绝,也不可能在殿试中中三鼎甲,从而让下有志参加科举之人注意身体康健,多多锻炼身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