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策书之鉴:从汉朝燕王与广陵王的册封看古代君王的智慧
“在位第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御史大夫汤到庙中册封子旦为燕王。致辞说:唉!小子旦啊,接受这黑社土!我承奉祖考的神灵,按古训考察,封你于燕国,世代为汉朝的藩国。唉!荤粥氏对老人的心狠如兽,侵犯掠夺,加上奸邪之心,又使边疆不安定。唉!我命令将帅征讨他的罪行,万夫长、千夫长等三十二人将领都来投降,奔赴部队。荤粥人迁徙,北方平定。你要尽心竭力,不要积怨,不要失德,不要废弃防备。没有教令,不得从征。唉!保护国家安抚人民,能不敬慎吗!你要自戒啊!”
以上是燕王的策书。
“在位第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派御史大夫汤到庙中册封子胥为广陵王。致辞说:唉!小子胥啊,接受这红社土!我承奉祖考的神灵,按古训考察,封你于广陵国,世代为汉朝的藩国。古人说过:长江之南,五湖之间,人们容易轻浮。杨州地势险要,是三代必须加以防备的地区。但是那里的政事却不如法度。唉!你要尽心竭力,战战兢兢,顺从和安抚百姓,不要轻率地好战好乱,不要接近奸猾之人。只有依照法律制度行事。《尚书》说:臣子不自己倚仗权威,不自己谋取利益,才不会有以后的羞辱。唉!保护国家安抚人民,能不敬慎吗!你要自戒啊!”
以上是广陵王的策书。
太史公说:古人说过:爱他就希望他富有,亲他就希望他尊贵。所以君王建国封立诸子弟,是为了表彰亲族骨肉之亲,尊奉先祖,尊贵支属,使同姓王族遍布天下。这样形势强盛而王室安固。这个道理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并不是什么新奇特异的道理。所以也不必论说了。燕齐之事不值得一谈了。然而封立三位王侯,天子恭敬谦让而有节度,群臣遵守信义而持操守,文辞美好动人,很值得欣赏。因此附于世家记述下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策书作为古代君王与臣子之间的沟通桥梁,不仅承载着封赐与教诲的重任,更是一面映照智慧与德行的镜子。最近,我深入研读了汉朝时期燕王与广陵王的策书,从中感受到了古代君王的卓越智慧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首先,燕王的策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承祖考,维稽古”的智慧。君王以古训为依据,慎重地将燕国封赐给子旦,期望他能尊奉先祖、安定边疆。同时,也提醒他要心存敬畏,时刻警惕积怨、失德与废弃防备。这些教诲如同一盏明灯,指引子旦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不忘初心,时刻保持对先祖的敬畏和对国家的忠诚。
相较之下,广陵王的策书则凸显了“战战兢兢,乃惠乃顺”的人文关怀。面对地处长江之南、五湖之间的广陵国,君王告诫子胥要顺从和安抚百姓,避免轻率动乱。他强调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要求子胥以法为行,以德为守。同时,君王也表达了对子胥的殷切期望——“保护国家安抚人民”。这种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让子胥在行使权力时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太史公在文中提到,“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这一古训恰恰道出了君王封立诸子弟的初衷。他们不仅希望亲族骨肉得以尊贵,更期望国家繁荣昌盛、王室安固。这种深沉的家族情感与国家责任感,正是古代君王智慧的集中体现。
通过研读这两篇策书,我深感古代君王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高瞻远瞩。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眼光,更懂得如何将家族情感与国家利益相结合。而作为被册封的子旦与子胥,也正是背负着这份责任与期待,开启了他们治理国家的新篇章。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借鉴古代君王的智慧。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国家治理,我们都需要心怀敬畏、行有所止,同时不忘初心、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稳步前行,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412、《史记》中的三位王子:历史背后的深意
褚先生说:我有幸凭文学之长做了侍郎,喜欢阅览太史公的列传。传中称赞的三位王子的家世事迹文辞可观,寻求他们的家世下落却始终得不到。我私下向熟悉故事掌故的人取得他们的封赠策书,编排摘录他们的生平事迹而记载下来,使后代能够看到贤主的旨意。
据说孝武帝的时候,同一天封拜了三位王子为王:一个封在齐地,一个封在广陵,一个封在燕地。各因儿子的才力智谋和土地的肥沃或贫瘠,人口的众多或稀少,起草策书进行告诫。对王说:“世代做汉朝的藩辅,保卫国家治理人民,能不谨慎吗!你们可要警戒啊。”贤明的君主所做的事,本来不是浅陋闻事者所能理解的,非知识广博记忆力强的人所能探究到底的。至于其次序的排列,文字的上下,简策的错综放置,都有用意,人们没有谁能理解。我恭敬地论述编次了那些真草诏书,编排在左边。使阅读的人自己能通解它的意义而加以解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